[1]《城乡统筹蓝皮书: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3]厉以宁主编、程志强副主编:《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厉以宁主编:《中国城镇就业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5]陈怡、潘蜀健:《广州市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及对策》,载于《城市问题》1999年第5期。

[6]陈湛:《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成得礼:《对中国城中村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角度》,载于《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15期。

[8]成志刚:《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论析》,载于《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9]程家龙:《深圳特区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研究》,载于《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3期。

[10]代堂平:《关注“城中村”问题》,载于《社会》2002年第5期。

[11]窦敬丽:《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12]房庆方、马向明、宋劲松:《城中村:从广东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载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23期。

[13]房庆方、马向明、宋劲松:《城中村: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载于《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第4期。

[14]龚六堂、肖芸:《财政分权框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载于《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15]龚六堂:《公共财政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胡雪梅:《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优秀硕士论文。

[17]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载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23期。

[18]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9]蓝宇蕴:《都市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20]雷明:《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云南昭通地区调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李诚:《昆明市城中村问题及改造对策研究——以盘龙区东庄村为例》,载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年第17期。

[22]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李俊夫:《广州市城中村土地利用研究》,中山大学2003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4]李立勋:《广州市城中村形成及改造机制研究》,中山大学2001年优秀博士论文。

[25]李培林:《聚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6]李晴、常青:《城中村改造实验——以珠海吉大村为例》,2002年第11期。

[27]李仁方:《浅谈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农村经济》2002年第1期。

[28]李旭鸿、岳林:《“小巷总理”无奈多 管理体制需改革》,发表于《经济日报》2013年2月25日,第16版“调查研究”。

[29]李旭鸿:《破解“农民荒”效益是关键》,发表于《人民日报》2011年9月4日第5版。

[30]李增军、谢禄生:《都市里的村庄现象》,载于《经济工作导刊》1995年第8期。

[31]李钊:《城中村改造途径的思考》,载于《安徽建筑》2001年第3期。

[32]李志生:《关于城中村改造的问题》,载于《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第5期。

[33]梁木生:《论城中村改造的产权障碍》,载于《岭南学刊》2004年第3期。

[34]廖明中:《关于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建议》,载于《脑库参考》2005年第12期。

[35]林庆文:《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广州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华南农业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6]林世彪:《新时期四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问题研究》,载于《农村经济》2002年第3期。

[37]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选自《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8]刘京焕:《公共需求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9]刘梦琴:《村庄终结:城中村及其改造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

[40]楼继伟:《税式支出理论创新与制度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1]罗赤:《透视城中村》,载于《读书》2001年第9期。

[42]牛先锋:《充分发挥流转效应——安阳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况简介》,载于《中国土地》2002年第11期。

[43]沈兵明、朱云夫:《“撒村建居”: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载于《新农村》1999年第11期。

[44]侍克善:《我国城中村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45]谭启宇、岳隽、胡宝清:《深圳的城中村及改造实践启示》,载于《热带地理》2005年第25期。

[46]田莉:《“都市里的村庄”现象评析——兼论乡村—城市转型期的矛盾和协调发展》,载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5期。

[47]万举:《转型中的土地产权冲突与融合》,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8]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王晓东、刘金声:《对城中村改造的几点认识》,载于《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50]王新、蔡文云:《城中村何去何从——以温州市为例的城中村改造对策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年版。

[51]王新:《解读温州城中村现象》,载于《温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8期。

[52]王永华:《我国大中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53]魏成、赖寿华:《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地区高密集城中村的形成——一个分析框架》,载于《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21期。

[54]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载于《城市规划》2005年第7期。

[55]吴英杰、罗皓:《城中村改造:寻求城市发展与经济利益的协调》,载于《城乡经济》2004年第7期。

[56]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徐淑红:《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58]徐雪梅:《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探论》,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2期。

[59]轩明飞:《村(居)改制:城市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以济南市前屯改制为个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0]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载于《城市规划》2004年第28期。

[61]姚一民:《城中村的管治问题研究——以广州为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62]喻燕、胡高原:《“城中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为例》,载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第5期。

[63]喻燕:《城中村改造中土地产权流转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64]张贵凯:《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研究》,西北大学2003年优秀硕士论文。

[65]张建明:《广州都市村庄形成演变机制分析——以天海区、海珠区为例》,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66]张晶:《城中村改造中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与对策建议》,载于《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4期。

[67]张秀兰:《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郑静:《论广州市城中村的形成、演变与改造对策》,载于《规划与观察》2000年第1期。

[69]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思与重构》,载于《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70]周新宏:《域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2007年。

[71]朱善利:《产业选择与农民利益——宁夏固原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法]H.蒙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3][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4]A·O'Sullivan. Urban Economics. 4e. The Mc 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1.

[75]Ma L. J. C.; Xiang B. Native place, mig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peasant enclaves in Beijing 1998.

[76]Tingwei Zhang, "Community features and urban sprawl: the case of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region", Land Use Policy, 2001(18): 221-232.

[77]Tingwei Zhang, "Land market forces and government'S role in sprawl: The case of China", Cities, 2000, 17(2): 1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