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从政之魂。“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为官从政,关系国家富强安康、群众生活幸福,是一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事业。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只有始终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才能真正创造出党和人民需要的实绩,为官从政也才有价值、有意义。而做到这些,最核心、最根本、起统率作用的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坚如磐,风雨不动安如山。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灵魂是什么?就是能够引领我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明灯。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为官从政就没有方向指引,如同在黑暗中走路一样,必定要碰壁、要摔跟头。习近平总书记把“信念坚定”放在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第一位,把“信念过硬”放在领导干部“五个过硬”的第一个,充分说明了理想信念之重要。领导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如磐石,才能坚忍不拔、堪当重任,从政之路才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从政之魂。坚定理想信念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干部的成长规律来看,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是一个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断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过程,既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既非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坚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
修身立德为从政之本。《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古人看来,修身立德不仅是做人处世之本,更是治国安邦之道。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修身立德作为自觉追求、从政之本。德不配位,必有殃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和对领导干部一以贯之的要求。领导干部如果修身不严、官德缺失,不仅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极大损失,败坏党的形象,而且会使自己身陷囹圄。只有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才能清廉正直、以身作则、赢得民心,换来向心力和凝聚力。美德嘉行,铢积寸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领导干部要在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正心明道,淬炼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拧紧思想的“总开关”,把好从政的“方向盘”,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面前立场坚定。要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公道正派、用权公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严私德,铸牢道德防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品行修为、道德操守上提升标准、严格要求,慎独慎初慎微慎欲,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政治本色。
价值观是一个人的底牌。底牌,原指扑克游戏中最后决定胜负的关键牌。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对其思想和行动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决定着他追求什么、走向哪里、能走多远。领导干部为官从政、造福于民,必须牢固树立共产党人应有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人生价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的“总开关”。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反过来价值观又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的价值观往往会带来不同的人生结局。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就立起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尺,一切事物的好坏、真假、善恶、美丑,一切现象的是非、正误、主次、轻重就能洞若观火,作出正确取舍,实现人生价值。领导干部能否成为一名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关键就在于价值观这张“底牌”的好坏。如果这张“底牌”打不好,走偏、出错就在所难免。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共产党人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这是对共产党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方法、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的具体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忠诚老实,自觉讲诚信,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做“两面人”、不当“两面派”,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必须始终公道正派,为人公道、处事公正、评判公允,做任何事都自觉做到出以公心、注重公论、维护公正、坚持公道、提高公信。必须始终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看问题、定决策、做事情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必须始终清正廉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懂规矩、守纪律,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为官。
信仰决定境界,境界决定品位。信仰是人对某种思想、主张坚定不移地认定;境界即人的修为,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体现;品位指人的品质、水平,是人的精神气质。人有了崇高信仰,才能提高认识,超越眼前的事物,达到更高的境界;也只有境界升华,才能有更高的志向追求,从而提升品位。有真信仰,才有高境界。境界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和行动追求。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境界高低直接影响着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强弱、目标追求的高低和工作担当的大小,决定着领导干部是否能够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境界的提升取决于崇高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名领导干部经受一切考验的精神支柱。有了崇高信仰,才会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有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远大追求和内生动力,也才会有高尚的思想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无境界流于低俗。品位,是人的道德修养、形象气质、能力水平、人生价值的呈现,反映一个人格调的高下。为官贵有高品位。领导干部品位高,人生就有高追求,工作就有高标准,生活就有高情趣,反之就会追求低级趣味、低俗庸俗媚俗。领导干部只有境界高,才能格调高、品位高。如果没有一点境界,眼界狭窄、胸无大志,对事物的辨别与鉴赏能力就不可能高,“品”降下来,“位”也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境界、提升品位,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定力源于信仰,信仰铸就忠诚。定力是人在处变和把握自己方面的意志力,是定心、定神、定行之力。忠诚,就是真心诚意,绝无二心。无论做人做事做官,定力和忠诚都不可或缺,任何时候只有定其心、稳其神、正其行,才能业有所成、实现价值。对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坚定信仰,才能增强政治定力、对党绝对忠诚,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信仰是培育定力的沃土。“志正则众邪不生。”信仰是实现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内驱力。一旦有了信仰,一个人的情感、愿景、兴趣等精神活动就会集中到统一的正确思维方向上来,从而排除杂念、不被干扰,形成强大的内心定力。对领导干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政治信仰、保持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追求、保持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一名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其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没有政治定力”,并指出,“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的决定性因素”。领导干部只有坚守信仰,守住精神高地,才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经受考验、站稳立场,始终保持强大政治定力。忠诚之根在信仰。忠诚,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本质和核心,是共产党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有了忠诚,才能爱党、忧党、兴党、护党,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但是,如果缺少了信仰,没有理想、丧失信念,忠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有忠诚,也不能持续而坚定。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磨炼,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绝对忠诚、对组织绝对忠诚、对事业绝对忠诚。
善莫大于作忠。东汉经学家马融在《忠经》中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共产党人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对信仰的忠诚如一。对党绝对忠诚是领导干部党性最重要的体现,任何时候都必须与党同心同德。对党忠诚是领导干部首位要求。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美国著名作家艾瑞克·费尔滕在《忠诚》一书中说,“没有忠诚,就没有爱;没有忠诚,就没有友谊;没有忠诚也就没有对社会、国家的奉献精神。而没有这些,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忠诚,是人类共同推崇的基本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对党忠诚既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素养。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入火海而不退缩、遇烟雾而不迷失、出淤泥而不沾染、临**而不动摇,真正做到奋斗终生。忠诚胜于能力。如果没有忠诚,即使能力再大、本领再强也一文不值。忠不忠看始终,诚不诚看过程。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绝对忠诚于党,严格遵守党章,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决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打折扣、搞变通,决不能做“两面派”、当“两面人”;必须始终绝对忠诚于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尽职尽责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职责所在,把对党和人民忠诚体现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和显著特征。我们党对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政治标准是衡量领导干部的首要标准,政治不过关、余关莫论,政治上不合格、坚决“一票否决”。讲政治是领导干部最基础、最根本、最起码的要求。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范畴,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无产阶级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毛泽东同志曾说,“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就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领导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领导干部不讲政治、政治不过硬,就会丢了魂、失了根、忘了本,“入歧途”“摔跟头”“坠深渊”。领导干部只有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才能真正成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好干部。讲政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政治的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理论的清醒有赖深入地学习。领导干部要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用发展、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要强化政治意识,多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分析形势把握政治因素,处理解决问题防范政治风险。要严格政治要求,把讲政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无论在推进重大任务、处理复杂敏感事项时,还是在做好日常工作、抓好细节小事中,都要旗帜鲜明讲政治。
要理想不要幻想,要**不要矫情。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不以现实为根据的“理想”只能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是人充满旺盛精力的体现,始终保有**才能为实现理想提供强大力量。领导干部要“保持对理想信念的**和执着”,决不能空谈误国、虚谈废务,也不能自命不凡、矫揉造作。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周恩来同志曾说:“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这个世界上,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有人经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反映的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一个人确立理想必须是高远的,规划实现理想的路径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如果离开了脚踏实地,理想就会成为空想、妄想、幻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志存高远,又知行合一。领导干部既要有理想,又要接地气。**是动力之源,要理智合乎常情。有人说,**能使最愚蠢的傻瓜变得精明,也能使最精明的人变成疯子。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只有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才能不安于现状,不惧怕困难,不消极懈怠,始终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做人做事**任何时候都须臾不可少,但是必须始终充满理智、保持理性,过犹不及。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旺盛的“精气神”,自信乐观、满腔热情地对待工作和生活,朝气蓬勃、**四射、充满力量,同时,也要以理性驾驭**,冷静克制、理智客观,做到“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以信立身,以诚处世。《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础。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不堪为伍的;一个言而无信的民族,必定走向没落。“世无诚信不宁,国无诚信不稳,业无诚信不旺,家无诚信不和,民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忠。”领导干部必须恪守诚信。诚以立本,信以致远。德国诗人海涅有这样一句名言:“生命不可能在谎言中开出灿烂的花。”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领导干部作为执政行为的决策者和体现者,其诚信修养和诚信行为如何,对社会公众具有强大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领导干部不讲诚信,不仅会使自己信任丧失、信赖殆尽,更会极大影响党和政府公信力,败坏党风、政风、社风。毁信容易立信难。领导干部只有切实做到诚信为本,才能有效带动社会诚信建设,自己也才能行稳致远。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其中的“一心”,就是诚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实守信,是领导干部的一张政治名片,一种必须拥有的政治资本。身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诚信立身,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绝不欺上瞒下、投机取巧,绝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定要诚信立言,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因喜而轻诺,不口惠而实不至,不开空头支票,不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心口如一、真真实实。一定要诚信立行,言必信、行必果,对自己说出的话、承诺的事,必须敢于负责、敢于担当、说到做到,用实际行动兑现自己的承诺。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做事不忠实,那‘知’只是言而无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做人做事,耍小聪明者必被“聪明”所误,投机取巧者只会弄巧成拙,弄虚作假者必将自食其果,爱慕虚名者必为“功名”所绊。领导干部必须求真务实、不慕虚名,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三国时的诸葛恪位高权重但功绩不多,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自己,他经常在实力相差悬殊、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带兵打仗,最终,为了虚声虚名的“光环”,他不仅害死了自己还被灭了三族。做人做事追求成功,本是积极上进的表现,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陷入追逐虚声虚名的泥潭,那么与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就会渐行渐远,为走向失败的深渊埋下伏笔。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领导干部的成长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干事创业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做老实人、干老实事,实践、实干、实效,才能干成事、不出事。坚持实事求是,始终实实在在。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革命者是不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就看他是不是老实,是不是实事求是。”所谓,巧诈不如拙诚。领导干部要谋实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骛于虚声、不驰于空想,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上情、把握下情、抓好结合,使主意、决策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要创业实,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把精力用到谋发展上,把心思用到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在抓落实上,精益求精,真抓实干。要做人实,本色做人、角色做事,少些“小聪明”“小九九”“小算盘”,多点大气象、大格局、大智慧,多谋出路少找“门路”,始终坚持走大道不走“捷径”,俯下身、沉下心,脚踏实地躬耕事业。
做老实人不吃亏。所谓老实人,是指说话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生活朴朴实实、为人真真实实的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全党同志要“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领导干部必须老实做人、做老实人。吃亏是福。周恩来同志曾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而现实中,“老实”经常被人为地和“吃亏”联系在一起,认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往往吃力不讨好,既吃亏,又容易得罪人。与“老实”相对的就是自作聪明“不老实”。这样的人寄希望于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必将因所谓的自作聪明步入深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安安心心做老实人,其实小处吃亏、大处不亏,此事吃亏、彼事不亏,暂时吃亏、终究不亏,看似吃亏、实则智慧。甘做老实人。诚实无破绽,老实人至少不会吃大亏。领导干部老老实实、不怕吃亏、舍得吃亏,往往才会有更广阔的舞台,从而做出更大的成绩。要甘于付出,甘愿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辛苦、付出情感,把有利于发展的事当作分内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当作家里的事,哪怕千难万险也要勇往直前,在磨炼中不断成长成熟。要甘于吃苦,在苦活、累活、脏活、打基础的活、管长远的活、不是显性政绩的活面前,主动去干、带头去干,不挑肥拣瘦、不拈轻怕重、不斤斤计较。要甘于奉献,跳出个人局限,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情怀、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格局看问题办事情,以“亏了我一个,幸福无数人”的价值取向,不图回报、拼命干事,舍小利取大义、舍小家为大家。
不务虚声,不图虚名。《申鉴·俗嫌》云:“在上者宜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字当头,干出实绩。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出政绩是对每位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当干部就得有政绩,如果一心只想当“太平官”,碌碌无为,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但是,当干部如果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自作聪明、处处讨巧,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也许可以在一时一事上骗得上级的信任,骗得民众的选票,骗得一些名利,长久来说,“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终究难成大事、难为大器、难当大任。取得任何成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有长期的努力和积累。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决不能总想着一鸣惊人、“出新出彩”,甚至为了出成绩而作假,弄出一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求名当求万世名,我将无我方成大我。领导干部当秉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政之道,将做实事和做好事统一起来,把潜功和显功统一起来,创造出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的真政绩。要立足实际、唯实是务、所务必实,说话做事实实在在、切合实际,不哗众取宠提空口号,不脱离实际定高指标,不东拼西凑搞假政绩。要力求实绩,淡化“官欲”,端正“官念”,甘当“铺路石”,多做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坚决抵制和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潜心实干,做一名潜心静气、专心致志、埋头苦干的实干家,把干实事当作“磨刀石”,把干成事当作“试金石”,把心思用到干工作上,把劲头用到抓落实上,以肯干提升境界、以敢干展示气魄、以实干实现价值。
老实而为,就是精进。精进,就是不断努力追求上进。《诗经》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就是说日日有收获,月月有进步,这样不断学习就能到达无比光明的境界。做人做事与学习同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要到达光明的彼岸就需要躬耕不辍、日积月累。势不止,精进者。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一个人精进作为,就能始终执着于追求,以勤为先、用心投入、铆足劲头,工作总能干出成绩,人生之路也越走越宽;反之,能混则混、无动于衷,即便个人禀赋再好,也终将一事无成。但是,任何人的成长、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都是靠点点滴滴的进步累积出来的。老老实实做,只要不违背规律,哪怕慢一点,也是在提高、在进步。如果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领导干部必须懂得先站稳再站高的道理,稳扎稳打做好每一件事,决不能急于求成。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胜利法宝。毛泽东同志在《兴国调查》中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领导干部要做好事、干成事,既需要革命热情,也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立足实际确定目标,善于把握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搞好调查研究,使目标符合实际、思路切实可行,绝不能不着边际、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要立足实践推进实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多听一听百姓的反响,多看一看办事的效果,多总结经验反思教训,特别遇到各种突发紧急情况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冷静睿智处理,绝不能“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要立足实效狠抓落实,干实事、下实功、求实效,干出成绩,不搞“花架子”,不玩“空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