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各级学校全面发展(1 / 1)

义乌教育史 吴一舟 3551 字 6个月前

一、幼儿教育多元化办学

义乌“撤县建市”后,市政府大胆创新,拓宽发展幼儿教育的思路,坚持走多元化办园道路。一方面,各级政府保持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确保公办幼儿园的骨干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提倡创办公有民办幼教机构,并支持各乡镇政府多渠道创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妇联系统较多地参与了幼儿园的发展和管理,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1989年,义乌市妇联制订了《个体幼儿园暂行管理条例》,对个体幼儿园进行整顿验收。6—9月,义乌市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和《幼儿园管理条例》,因地制宜实行幼儿教育依法治教。至1990年,全市共有幼儿园484所,其中部门办、集体办、个体办幼儿园482所。

《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行政辖区内幼儿园管理工作。为此,市政府于1992年对原属市妇联管理的幼儿教育划归市教育局管理,并将幼托经费60%由市财政划拨给教育局,市妇联主要做好幼教的协助工作。自此,妇联系统逐渐淡出幼儿园管理,使幼儿教育更规范地纳入教育系统的常规管理之中。市教育局根据国家教委《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订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幼儿教育工作计划,从组织领导、管理制度、保教工作、办园经费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规范幼儿园的管理,并对幼儿园实行注册登记和审查制度,使幼儿教育管理逐步纳入正规。

1993年,市教育局会同卫生、物价部门制订幼儿园等级标准,对民办幼儿园实行等级管理,分一、二、三级评定,对不合格幼儿园限期整改。经过整治,共取缔、停办、合并不合格个体幼儿园70余所,规范了个体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这一措施不但没有影响社会力量办园的积极性,反而带来了新一轮的办园热潮,从这一年开始,义乌突破了自1984年以来幼儿园发展徘徊不前的局面,以每年新办20多所的速度增长。

1994年,为进一步理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关系,教育局针对少数学校开办学前班搞创收的不良倾向,明确规定凡幼儿园已能满足学前教育的乡镇、村,当地学校不得再办学前班。1995年,义乌县政府出台了《义乌市关于社会力量办学实施细则》,鼓励支持和引导各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学前教育。当年,全市有幼儿园573所,在园幼儿24871人,5—7岁幼儿园入园率达到了96.5%。1997年12月,义乌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成立,个体幼儿园的审批和日常管理统一划归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1998年,以资金自筹、师资自聘方式,投资规模达1000万元以上的商城幼儿园、蓝天艺术幼儿园相继成立创办。全市幼儿园数达到历史最高峰的691所,在园幼儿31525名。

显然,整顿规范办学要求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两种措施并举,使义乌市的幼儿教育事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1999年,为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使“六·三”学制顺利过渡,市教委制订加快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市23个乡镇的幼儿园进行统一规划,原则上农村人口1500人办1所,城镇3000人口办1所,每个乡镇办好1所中心幼儿园,做到合理布局,幼儿就近入学。佛堂镇第二幼儿园、东河幼儿园、义亭未来之星幼儿园等标准化、上规模的幼儿园相继建成。

2000年,针对有较多幼儿园办园条件较差,管理人员不足的现状,市教委建立安全防范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措施,对个别用非载客机动车接送幼儿的村幼儿园进行处置。全市幼儿园实行“家长接送签名制度”和“凭家长接送卡接送幼儿制度”,保证了幼儿的安全。翌年6—8月,经过对幼儿园的安全检查,市政府要求20所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限期搬迁。

2001年,市政府《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几点意见》提出要继续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扶优治劣,引导幼儿教育朝着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规定中心市区和集镇范围幼儿人数少于90名的幼儿园要逐步停办。全市形成市城区和卫星镇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农村以镇、片幼儿园为主导,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同年11月,市教委对15所申报参评中心幼儿园的单位进行全面评估,确认北苑等5所幼儿园为镇(街道)中心幼儿园,楂林等4所幼儿园为社区(工作片)中心幼儿园。

2004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来五年“形成以民办幼儿园为基础,国有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国有与民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的幼儿教育改革总目标。为加快办学体制创新和幼教管理网络的构建,提出3年内创办30所公办或国有民营幼儿园的目标。市政府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幼儿教育,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幼教管理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当年,以“资产国有、园长公派、教师自聘、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国有民营模式运行的义乌市三元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并创办了东洲第一和第二幼儿园。相当规模的丹溪幼儿园、时代花园幼儿园和凤凰幼稚园也以相同的模式陆续开办。2005年,公办民营的宾王幼儿园建成使用,规模和设施居全省领先。同年底,宾王幼儿园和市机关二幼分别通过了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初评。

国有民营模式的幼儿园吸引了大批有教学经验的的幼儿教师,迫使私立幼儿园提高待遇,以稳定师资,同时,市场化的运作又调控、降低了私立幼儿园的收费,促使私立幼儿园重新洗牌,一批条件差、管理弱、规模小的幼儿园被淘汰出局,幼儿园办学体制创新初见成效。至2005年,全市共有幼儿园321所,其中公办、国有民营幼儿园1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金华市A级幼儿园5所,金华市示范性乡镇中心幼儿园3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4所,义乌市一级幼儿园36所,二级64所。

2008年,市教育局贯彻《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对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的通知》精神,倡导以国有民营为主导的幼儿园办学体制,实施园长公派,教师聘用制管理模式。到2008年,全市有幼儿园282所,其中公办及国有民营1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入园率99.65%。金华市示范性乡镇中心幼儿园4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4所,义乌市一级43所,二级63所。幼儿入园率均为99.65%。以公办、国有民营为主的骨干幼儿园作用的不断增强,全市基本完成了幼儿园的布局调整。

自义乌撤县建市后的短短20年时间内,义乌的幼儿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从幼儿园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到基本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制度创新,实行多元化办学。

二、义务教育全面提升

义乌“撤县建市”后,为了更扎实地推进《义务教育法》,义乌市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全市实施八年制义务教育,作为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过渡。为此,全市小学一律实施五年制;实行小学毕业会考制度,取消升学考试,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毕业后全部升入初中。

1990年,为加快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步伐,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继续调整学校布局,解决完小村校过于分散、班额下降、师资与经费浪费等问题。次年,全市开展撤并小学和精简教师工作。全市有小学53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在校巩固率达97.6%,94.5%的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全市有31个乡镇普及了八年制义务教育。

199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八年制义务教育,制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基本普及初中教育。市政府加大财政拨款力度,进行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城区初中形成城南、镇中、城北“三足鼎立”,初中学校逐渐向中心镇与城区集聚,基本缓解了城区入学难的问题。

之后,义乌进一步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市八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在完成城区布局的同时,全年撤并村校占原有学校数的三分之一,全市小学数压缩到337所;开展创办几个自然村的学生集中到1所村校的联校和寄宿制小学,减少代课教师数量;初中也撤消了部分校点,调整至39所,小学毕业升初中入学率提高到了97.7%,初中入学率达95%以上。至1993年,全市基本实现了八年制义务教育。

为全面贯彻全国、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四级教育工作精神,进一步巩固基础教育,义乌市进一步要求普通高中停办初中,单班小学向完小集中,乡镇中心学校小学、初中分设,为此,全市又在1994年撤并了部分小学和小学附设初中点。

至此,义乌市以调整布局、压缩数量、提高质量的方式基本完成了为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而做的准备。表面看起来,这一阶段的义乌教育并没有实现大幅度的发展,事实上,这一阶段的工作为以后实现质的飞跃打下了紧实的基础,它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预热阶段。

为了高标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义乌创办了一批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初中,并充分发挥它们示范初中学校的示范带头作用,帮助、指导薄弱城镇、农村的初中建设,逐步实现初中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师资素质优良化、办学条件标准化的目标。在“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与教育强市的创建中,义乌加大投入,加快初中学校的布局调整,发挥规模优势,提高办学效益。1995年10月,义乌市顺利通过全省“两基”评估验收,正常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小学升学率达97.26%,全市小学无流失生,全面普及了小学教育。

1996年,市教委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争创基础教育十强县市的目标。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制订《义乌市中小学等级目标管理暂行办法》,推行中小学等级目标管理制度,开展省、市示范性学校、特色学校,城镇、农村甲类、乙类学校及教育强镇的评估,把等级达标成绩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依据。通过这项工作,又在前几年撤并的基础上撤并小学24所,小学升初中比例达到99%,单设初中增至42所。

义乌市因为在加强初中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学校布局合理化方面建设卓有成效,基础教育综合水平在1997年列居全省第二,被省教委确定为全省首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验县市,并获得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围绕推进素质教育,义乌市教委在1998年制订了《义乌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计划》,进行第二轮布局调整,建立寄宿制学校,提出高中向城区和卫星镇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的“三集聚”整体布局调整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全市进一步将小学数量调整压缩为133所,同时,创办了义乌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东塘实验学校。

1999年,义乌市完成了“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全面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市通过开展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教育强镇评估,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农村学校向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因此,义乌市通过了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县(市)”的评估验收。

为了实施“强基础,创特色,现代化”的整体教育发展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义乌市小学在2000年全面停止招收五年制一年级新生,示范性小学率先按各类示范性小学标准配备计算机,基本完成全市示范性小学的教育网基础建设工作。全市小学计算机拥有量为80名小学生一台。保联、实验等12所小学以及东塘、开发区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成为首批义乌市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同时全市初级中学由1996年的42所调整到32所,城市和乡镇各占50%。

在全市经济腾飞的强力助推下,义乌市教育部门全面贯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市政府对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方针,通过几年的努力,义乌市完成了第二轮的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成为了义务教育阶段名实相符的教育强市。

2002年开始,全市实施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第三轮学校布局调整,目标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办学水平,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同时在小学和初中全面展开,各校根据《义乌市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的暂行规定》确定课程和课时,严格控制考试课目和考试次数,考试的内容、形式、方式根据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目标需要确定。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全市初中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初中各校平均配备25台电脑的微机教室一个,规模在24个班以上的配备标准化微机房2个以上。

至2005年,义乌全市小学数量由1988年“撤县建市”时的646所缩减到91所,而在校学生数却由当时的54170名上升到68064名。全市初中数量由1988年时的31所调整到23所,在校学生数基本稳定在28000名左右。至2008年底,全市有示范小学29所,其中省级示范小学14所;初中学校24所,省级示范性初中学校13所,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100%。

经过20年的发展,义乌市的义务教育基础扎实且达到了规模化、规范化的目标,这一方面是全省乃至全国教育发展大环境使然,使义乌基础教育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更重要的方面是得益于这一时期义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义务教育发展如虎添翼。

三、高中教育后来居上

由于种种原因,义乌的高中教育发展一直相对缓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始终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1994年时,义乌市的高中教育普及率只有42%,依然低于全省46%的平均水平。但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后,义乌的高中教育不仅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更在办学思路、教学质量、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直到1991年,义乌市仍然严格按省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招生,控制普通高中数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93年开始,义乌市进行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原东河中学改为市交通高级职业中学,3所市属完全中学实行高中单设,成为了高级中学。

为了更好地利用社会力量推动高中教育的发展,义乌市政府在1994年拟定了《义乌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暂行规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久,金华市教委正式批准义乌市民办树人高级中学成立,当年招生两个班。同年创立的民办高中还有公共关系学校,招收高中1个班。通过挖潜,全市普通高中扩招了9个班。同年12月,义乌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贯彻实施(纲要)加快教育改革,优先发展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民间办学的重点是高中段教育和学前教育”,更提出要“积极普及高中教育”。

1995年起,义乌市实施1995—2000年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目标和任务,高中教育才真正得到迅速发展。义乌市教育局提出“必须改革现行的办学体制,变政府包揽办学为政府、部门、民间多种形式办学的新格局”,并在土地征用上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公办教师在经批准后可到民办学校任职,在适当的时候经批准,可回教育部门退休;公办教师在民办学校授课时,可继续享受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如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这极大地调动了公办教师参与民办高中教学的积极性,刺激了高中教育的发展。不久,私立群星学校成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兼办的一贯制学校。这一年,义乌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52%,比1994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义乌中学也被批准为全省首批14所重点中学之一。

为了进一步普及高中教育,义乌市把“将义乌市第二中学办成省二级以上重点高中,将大成中学办成省级示范性综合高中,将义乌中学办成全国重点高中”列入1996年5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同年,村办复兴高中创办,义乌的民办高级中学增加到4所,一贯制学校1所,形成20个班的规模,在校生达到1545人,占全市高中在校生数的18.3%。次年,以上目标不但顺利达成,义乌中学还成为全国14所上网中学之一;义乌二中成为全国100所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之一。不久,义乌第三中学的建设被列为义乌市重点基建工程项目,1998年2月,教学楼落成。

1999年开始,义乌市开展新一轮的高中布局调整,根据“三集聚”的整体布局规划中“高中向城区和卫星镇集聚”的要求,先后有3所高中得到扩建、迁建、新办。

义乌市政府还规划新建占地300多亩规模的新义乌中学,力争将其创建成为全国示范性学校。义乌市政府要求把义乌中学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档次、高品位的标志性精品工程。因此,义乌中学的新建工程被列为义乌市和浙江省重点工程,投资概算1.68亿元。2002年,义乌中学迁入新址,并被认定为浙江省A级普通高中,原址则改设为第四中学。同时,义乌二中、大成中学被认定为义乌市三星级校园,义乌中学被认定为义乌市四星级校园。

2001年起,民办高中稳步发展。为义乌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群星、新义、树人三所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占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数的比例稳步提高。至2005年,民办高中的在校生人数占全市的15%。

到2008年,义乌全市共有普通高中11所(其中初高兼有的完中2所),其中公办8所,民办3所,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达98.7%。有省一级重点中学2所(义乌中学、第二中学),省二级重点中学2所(大成中学、第三中学),三级重点中学2所(第四中学、私立群星学校)。

仅仅用了十多年时间,义乌市的高中教育就后来居上,从普及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跃而成为全省的先进市,无论在学校规模、硬件设施、普及率、升学率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跃式发展,这既是政府强力支持的成果,也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结果。特别是社会力量办高中,是这一阶段义乌教育的重大突破,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包揽办学的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