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末以来,义乌的中等教育主要由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三部分组成。民国时期,义乌的普通中学教育发展较好,义乌首所初级中学——义乌县立初级中学的成立标志了义乌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随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即便是在战乱时期,普通中学也坚持办学不曾停滞。同时,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发展则略显薄弱。民国后期,因连年战乱,中等教育事业举步维艰。
一、普通中学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1912年9月,教育部就公布了《中学校令》,对中等学校的设立作了详细的规定,但义乌县的中等教育则始于义乌县初级中学的创办。1927年,义乌县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初级中学——义乌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就选在县文庙(孔庙)、明伦堂。首任校长为朱式欧,学校接受社会捐资,兴建了教室、自修室、餐厅及教师员工宿舍共计60余间。到1930年上半年,县立初中已拥有7个班,共学生356人,当年首届88名学生初中毕业。1931年初,著名乡村教育家杨效春偕同楼梦弼先生受聘于县立初级中学,分别担任教务、训育主任,并“浚绣湖,辟农场,将‘健社’存款捐购图书,并增设简师班”,使学校“内容渐渐充实,校誉蒸蒸日上”。到1936年时,该校有初中6个班,在校学生323人,其中女生22人,占6.8%;简师班1个,学生42人,其中女生12人,占28.57%。
抗日战争开始后,县立初级中学也开始了坎坷的命运。1938—1939年,因日军飞机连续轰炸县城,校址先后迁往殿口商、柳青东山家塾等地;1940年9月,县立初级中学刚从柳青迁回原址,又因敌机狂轰滥炸和城内鼠疫蔓延,为保师生安全,再次将学生分散在黄杨梅、大水畈、官清畈、何泮山等地上课。1942年春,日军炸弹击中县立初级中学校园,造成校舍被毁,损失惨重,幸而师生迁走,没有造成人员伤亡。5月,日军侵占县城,日军将司令部设在县立初级中学内,学校被迫暂时解散。校园被日军盘踞长达3年5个月,直到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县立初级中学才从永康迁回义乌。
1938年11月,为躲避战乱,上海私立君毅中学迁到义乌稠城,借用绣湖边陈氏宗祠复学,校名为“上海私立君毅中学义乌分校”,校长黄造雄,有学生132人,其中还首次招收初中毕业生20名,开设高中班,成为义乌最早的完全中学。1942年,该校更名为私立中国中学,设有初、高中两部,陈季豪任校长,孙乐陶为代理校长。5月,因日军侵占县城而一度停办,同年9月,校长陈季豪带领黄昌纪等一大批义乌籍教师迁至磬安县安文镇,在当地人士的支持下艰难复学。至1938年,该校有在校学生657名,其中高中部3个班,有学生93人。1945年3月,该校原教员骆守镗在义乌东乡清塘村筹创中国中学分部。日军投降后,中国中学本部由安文镇迁回,仍有初、高中两部。
1938年,因京沪等地相继被侵华日军攻陷,在外任职的义乌籍教育文化人士纷纷返回故里,办学兴教,推动家乡教育的发展。从延安回家乡的冯雪峰在义乌南乡创办义乌县赤岸战时补习中学,以赤岸朱大宗祠为校舍,招收学生40多人,并自任名誉校长。学校除给学生补习文化外,还对学生进行救亡教育。第二年暑假,学校被县政府勒令停办。
1940年9月,由义乌社会服务处创办的“义乌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在稠城孔庙成立,由县党部书记陈申兼任校长。后因日机空袭,校址由稠城孔庙迁至柳青。1942年,该校更名为“义乌私立树德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到1946年,树德中学已发展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3人,其中女生54人,占11.66%。
1941年8月,义乌籍教育家朱元松等三人亲赴永康方岩的战时浙江省政府教育厅,呈送“义乌私立中正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申办报告,当即得到了同意创办的批复。9月,学校正式开学。朱元松被推举为校长,校址设于畈田朱村朱氏宗祠内。后因日军入侵义乌而停办。1942年,学校在吴店寺口陈复校,共7个班,在校生304人。同年秋,更名为私立大成初级中学。1946年,学校迁入义亭新校舍。
解放战争期间,国力空虚,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义乌的教育事业也跌入低谷,但并没有因此而停滞。1948年7月,骆步秋创办私立江南初级中学,校址设于苏溪镇殿下村的祠堂内,招收初一新生2个班105人。8月,义乌县东南初级中学创办,校址在南乡赤岸镇,校长丁发奎,招收新生2个班86人。同年,河南商丘中学从河南迁来义乌佛堂镇,有初高中学生300余人,安置在新安会馆等处上课。1949下半年迁回河南时有14名教职工留在了浙江工作。1949年8月,树德初级中学与中国中学合并为义乌县树国中学。至此,全县有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大成中学、私立树国中学、私立江南中学、私立东南中学5所,共45个班,学生2365人。
二、师范教育
清末民初,随着义乌新式小学堂的纷纷兴起,学校师资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当时,很多都是代用教员,政府鼓励教员自己进修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开展业务培训。1913年暑期开始,义乌县公署第三科主持举办小学教员讲习所,每年暑期对未经师范专业学习的教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语系、教育系、儿童心理系、理论大要等。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发给结业证书,作为衡量教员资历的证明。以后历年举办,只有在日寇侵占义乌时,培训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滞。
1912年9月,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令》规定,要建立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的师范学校。1913年4月,经浙江省教育司长沈钧业提议,省立师范学校创设。同年5月,省议会通过《筹设省立师范决议案》,随后师范学校在全省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还设立了女子师范学校。这一年,义乌县公署第三科主持举办暑期小学教员讲习所,为期一个月,对未经师范专业学习的教员进行专业培训。还有些教师参加了省师资通讯研究部、教育讲习所组织的培训。然而,真正规范的师范教育在义乌却因多种原因迟迟没有起步。
1931年,义乌县立初级中学在乡村教育家杨效春的倡导下,招收附设师范训练科1个班,42人,学制一年。所有学员按都按期毕业,这是义乌县师范教育的开始。1933年,该校续招师范讲习科1个班,共45人,其中女生12人,学制三年,有31人按期毕业;1936年,续招简易师范科1个班,共50人,其中女生16人,学制四年,只有20人按期毕业;1940年又续招一个班,至1942年,因日寇侵占义乌而停学,49名学生临时结业。1946年下半年,义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创办,校址设在县城北大塘下村朱氏宗祠,校长由县长朱文达兼任,学制三年。该校曾断断续续招生9届9个班,约350人,可惜近半数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1949年,义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撤销,并入义乌中学。此外,萧山的湘湖师范、浙江省立金华师范学校都曾因战乱迁址义乌从事过师范教学。
为提高教员对进修的积极性,1946年5月,义乌县政府制定实施《国民学校教员进修研究竞赛办法》,鼓励教员在职进修。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培训为义乌初级学校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教师队伍,为义乌初级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实业教育
清末民国初年,受西学入浙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杭州、温州等地已陆续创办了不少实习学校,但在经济和观念都相对落后的义乌,匠铺、商号仍延续传统的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从业人员。
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实业学校令》,全省各地出现了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实业补习学校等等,除此以外,还出现一些专为女子所设的家事、护理方面的学校。义乌县议会也决定,从“本邑抵补税金及附捐拨款,创办贫民习艺所”,招收艺徒40人,城乡五区,每区8人,以培养“兴办实业人才,发展义邑各项实业”。6月,习艺所成立于湖清门“廿四间”,机织工场中有袜机、布机10多台。习艺所培养了一批现代纺织技术工人和油漆、印刷等工艺技术人才,由此成为了义乌职业教育之始。可惜该校存续时间不长,于1924年停办。
1916年,为发展义乌的实习教育,“义乌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改为“义乌县立乙种职业学校”,开设农科、商科两个专业,先后培养过4届学生。1922年,义乌又创办了甲种工业学校;1923年创办义乌县立农商乙种学校。1926年,县议会决议在“义乌第三完全小学”加招商科1个班。1943年,县政府下令公私营工厂、矿场、农场推行职业补习教育,开设职业学校。当年2月,佛堂周树萱开办义乌私立文华初级农商职业学校。这些实业学校的存续时间都很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应抗战之需,1938年,义乌县妇女举办短期救护、生理卫生培训班,学员20人。1942年,新四军浙东游击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在吴店举办1期卫生班,学员20人,专门学习护理、药物、战地救护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