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之道(1 / 1)

居安宁时,能思危机;居福德时,能虑远祸;

居丰饶时,能济贫困;居高位时,能念谦卑。

【提要】

《左传》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正是警惕我们,居处顺境之时,也要防患逆境来时。譬如,看到天色不对,出门前就必须携带雨具,不要等到真的下雨了,才乱了方寸;得意时,应该提醒自己,不能过于安逸,才能远离灾祸;生活丰裕时,能懂得布施,这样除了能够舍离悭贪之外,还能长养悲悯之心;居于上位者,若能自谦,必可获得部属的拥戴,就如学者陶觉所说:“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正文】

一个修行人,能够“身安”则自然“道隆”;社会上的士农工商,也要“安居”才能“乐业”。“安居”之道,就是一个人的身心能够安然自在地生活。如何才能安居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居安宁时,能思危机。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身处安乐之时,要想到如果临时发生意外,应如何应变;处于富贵之际,要防范万一陷入窘境时,该怎么办;处于得意的地位时,要做好一旦无常来时,失去地位了又该如何下台。《诗经·豳风》说:“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就是说明人要居安思危,则能有备无患。

第二,居福德时,能虑远祸。人在顺境之中,不可仗恃福德深厚,而一味地安逸享乐,但看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不都是在富贵荣华之中,因为不知“善始克终”而国破家亡的吗?贞观年间是唐朝极盛之期,当时魏徵劝谏唐太宗说:“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这都是说明,虽处于福德之中,但要常常提醒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居丰饶时,能济贫困。生活过得富裕丰饶,应该要懂得济急救贫。有的人对于行善助人,总是说:“等我多存一点钱,再来布施。”这种人悭吝不舍,一辈子也不可能有钱布施,因为“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所以,当我们现在有钱,生活犹有余裕,何不趁着行有余力去济贫救急呢?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救济贫困,也是慈悲心的长养。

第四,居高位时,能念谦卑。《左传》云:“好在人上,莫能相下,虽其和也,犹相积恶,恶至无日矣!”一个居高位者,如果不能感念下属的辛劳,不能以谦让的态度与下属相处的话,其团体在表面上虽相安和睦,其实,下属对上位者的怨怼已逐日累积,终有一天会遭人唾弃而众叛亲离。所以,居高位者,除了要以诚心善待下属外,还要做好无常一来,逊位之时的生活计划。

《孙子》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所顾虑的事,必定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有利有弊的整体考量。所以在胜算之间,他已预备好,如果不幸败北的解决方案,如此即使失败了,也能有退路可走,这就是智者的“安居”之道。即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安居之道,有四点应该注意:

一、居安宁时,能思危机。

二、居福德时,能虑远祸。

三、居丰饶时,能济贫困。

四、居高位时,能念谦卑。

【思考】

1.安居之道有哪四点?

2.试举历史上能居安思危带领国家渡过危难的贤明君王。

3.居高位者,如何念谦卑?

4.请分享阅读后的心得。

【延伸阅读】智慧光明

空有奢华服,若无智慧心;

有如朱门内,颓垣杂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