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为处世之本,义为待人之方;
廉为应世之道,耻为修养之妙。
【提要】
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是处世的根本,从小师长就教导我们,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因为“礼多人不怪”,有了礼仪,人与人之间才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义,是待人之方,一个讲义气的人,能够行遍天下,为人所尊重。廉,是应世之道,为官者,如果能廉政爱民,必能受到人民的拥戴。为人者,要能洁身自爱,才不会违反规矩。耻,是修养的妙方,《佛光菜根谭》说:“要想成功,必须发奋;要能发奋,必须知耻。”唯有知道自己还有哪里不足,才会懂得努力精进。
【正文】
做人要“不变随缘”,但是随缘并非随波逐流,所以做人也要懂得“随缘不变”,也就是要有不变的原则。做人应有的四个原则,提供参考:
第一,礼为处世之本。礼,是人际关系的规范,合乎伦理,就是有礼。有了礼节的规范,人与人之间,比较能保持良好而恰当的关系,所以,礼是人和人之间相处必要的条件。礼貌的养成,要从小教育,从小在父母师长教育下,人知道有尊卑、长幼之分,这就是有礼。有了礼貌,就有规矩;有了礼貌,待人处世就不会逾矩。
第二,义为待人之方。义(義),从字形上会意,“羊”有美善之义;一己(我)所表现的美善,就称为“義(义)”。如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做人要有义,有情有义的人,对物“义然后取”,对人对事更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义不容辞”。所以,义气是待人之方,不讲义气的人没有朋友,人要有义气才尊贵。
第三,廉为应世之道。廉者,品行方正也。为官廉明才能爱民,做人廉洁才会爱己。以清廉应世,即能不贪;不贪,自然不会因利之所趋,而做出有害人格操守的事,做出不利社会人群的行为,所以廉为应世之道。
第四,耻为修养之妙。耻者,羞愧之心也。人而无耻,如树无皮;人能知耻,如穿华服。羞耻之心,是人异于禽兽的地方;人若无耻,则无恶不作,失去人格,其与禽兽何异?所以做人要知耻,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会,耻有所不净。一个人如果没有惭耻之心,永远不能进步;没有羞愧之心,永远不能成功。所以“知耻近乎勇”,能知耻辱,必成大器。
做人要平凡而不平凡。平凡者,要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平凡者,对道德人格、义利成败要看得清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礼为处世之本。
二、义为待人之方。
三、廉为应世之道。
四、耻为修养之妙。
【思考】
1.本文提到做人有哪四个原则?
2.为什么“礼”是处世之本?
3.为什么“义”是待人之方?
4.为什么“廉”是应世之道?
5.为什么“耻”是修养之妙?
【延伸阅读】慈悲为怀
舍己爱人慈悲心肠,多作善行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