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观音院的岩俊禅师,是河北人,为唐末五代之禅僧。他出家后严守戒行,参礼过诸方大德,后来到舒州投子山(今安徽境内)大同禅师座下参学,并且成为他的法嗣弟子。
岩俊禅师还未成名之前,初次到投子山参礼大同禅师时,禅师一开口便问:“你从大老远到这里来,一路辛苦了。昨天晚上在哪里挂单啊?”
岩俊禅师恭敬地回答:“学人昨晚住在不动道场。”
大同禅师接着又问:“既然到了‘不动’道场,怎么会来和我见面呢?”
岩俊禅师回答:“道场归道场,礼见归礼见。”
大同禅师一听,心中已经首肯他的回答,不过还是问岩俊禅师:“只为了这一见,就从千里之外而来吗?”
岩俊禅师明白大同禅师有意试探,就说:“老师,你认为我有来去吗?”
大同禅师说:“既无来去,你的道场不如就建在我的投子山算了。”
岩俊禅师闻言,若有所悟,便留在大同禅师门下,一住数十年。
养心法语
在佛教里,所谓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如,是法身,应该不动的;来,是应身,可以随机说法。所以,站在事相上,世间相有来来去去;站在法身自性上,是一如也,没有来去的。
现在的青年禅者,只懂得云游,只懂得参学,但不懂得心境合一。深山五岳,走了多少;百千人物,也见了许多,只是心内的禅和心外的境,始终不能相应,所以人生都在动**不安中荒废了一生。像岩俊禅师,既然懂得不动道场,那就是“当下即是”了。像大同和岩俊这样的前辈和后学,禅心相投,那就是真正的禅心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