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养能、养学、养德、养心、养气,重要的是要先养量。你有一分气量,便有一分气质,你多一分气量,便多一分人缘,可以说,量有多大、包容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胸量有天生而成,也有后天培养,多读历史上的名人故事,想想自己的胸怀气度,都是养量的方法。除此,也有以下四点意见:
第一,若要德业成,先学处穷困
要想完成人格、道德,先要学习安住穷困的日子。好比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时候,穷困的生活,会激励一个人具备更大的悲心悲愿;反之,习惯安逸自满的人,其局量必不大,因此,要能经得起困乏的苦行,戒慎骄满,才能养量。
第二,若要无烦恼,唯有要知足
人都希望过得解脱自在,不希望有很多的烦恼,要想没有烦恼,必须先养成知足的心。知足,会感恩拥有,知足,会增加气量。知足的人,他不会感到匮乏,而汲汲追求,满足欲望;知足的人,他不会钻营自私,只图利自己,不顾别人。这样的人,气量怎么会狭小呢?
第三,若要肚量宽,能堪受冤枉
怎样才会有量?你必须在境界里,一次一次接受境界的煎熬、考验。刚开始,可能会随着境界所转,慢慢到不为境界转动,才能逐渐养成。尤其要能堪受冤枉、受委屈,能够不要太过介意,能够不为不如意事所累,经得起委屈、经得起冤枉,甚至学习吃亏,便宜先给别人,久而久之,你的福报就来了,气量自然大起来。
第四,若要心情好,日日无懊恼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情很欢喜、很安然,但是要怎样才能做到呢?“日日无懊恼。”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做的事、说的话、与人相处,都能不懊悔、不烦恼,就能安然自在。尤其见人一善,就要忘其百非,倘若只看见别人的缺点,而看不见别人的优点,是无法有气量的。能够有“日日无懊恼”的功夫,你渐渐就会有量了。
平时凡是小事,不要太和人计较,要经常原谅别人的过失。假如你肚量小,不能容人,别人又怎么会容你呢?你能把虚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么你的心量自然能如虚空一样广大。因此要以宽厚为师,有量的人,必定不会吃亏的。以上四点是养量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