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教师,有启发学生的方法;做父母教育子弟,有教育子弟的方法;从事社会教化的人,当然也有社会教化的方法。当初佛陀教化众生的原则就是“契理契机”。有的时候,要契合真理,有的时候,要契合众生的根机。不合真理的话,你不能说,根机不合者,你也不能勉强。如何是教化之道呢?在这里提供四点:
第一,启发的教育在潜移默化
最好的教育,就是启发。启发教育不是口头教说,而是潜移默化的身教,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仙崖禅师看见夜游的沙弥,只轻轻说一句“夜深露重,小心身体,不要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一件衣服”后,就不再提起。从此,全寺学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佛门禅师,就是以身体力行作为榜样,启发行者。
第二,感化的教育在身教言行
教育子弟,最好用感化方式,使他感动。有一首歌词强调“爸爸妈妈真伟大”,这不一定很好。为什么?爸爸妈妈很伟大,怎么伟大?要钱有钱,要糖有糖,要玩具有玩具,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但是我没有,我的爸爸不伟大,那我就只有偷、只有抢。所以,不如说“爸爸妈妈真辛苦”。让孩子知道,父母亲起早贪晚,工作忙碌,生病照顾,准备快餐……从身教言行做起,让他感动,才能感化人心。
第三,指导的教育在引发思想
教导,在引发学生思考,让他思想能随你不断深入、不断向前。丹霞禅师受到一句“选官何如选佛”的启发,放下求官之志,成就道业;怀让禅师点拨一句“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马祖道一闻言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指导的教育,启发生命,也成就智慧。
第四,惩罚的教育在慈爱鼓励
就是学生有错,犯了过,惩罚他时,还是要出自爱心劝导、鼓励,不能丧失他的尊严,否则就没有办法可教了。佛光山的沙弥学园,因为沙弥年纪小,顽皮捣蛋,后来罚他们睡觉,不准拜佛、参加早晚课诵。当他们看到同学们可以上殿,自己却不能参加,心里会了解,睡觉是被处罚,拜佛是光荣的,心中自然升起惭愧心,改过迁善。半年以后,沙弥们果真变得自动自发。因此,教育要先从人情上着手,就是惩罚,也要先尊重他们,才能培养他们的荣誉感,自然向善。
多采用关怀与启发,不仅消除反抗、猜忌、敌对,还可以赢得诚恳与真心。这些比斥责、训话、体罚等方式,不知胜过了多少倍。这四点教化之道,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