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上学佛的风气非常普遍,这是好现象。因为一个人心中有佛,他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心中有佛,耳朵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心中有佛,手上做的都是佛的事情;心中有佛,口里说的话,都是佛的语言。学佛者在心中要当下承担“我是佛”,是佛,就不会吸烟喝酒;是佛,就不会打骂人;是佛,就不会沾染任何恶习。如何修学佛道?
第一,欲求佛道须先正心
《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儒家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修身则要通过内心的修养,心若不正,一切都是空谈。《正法念处经》亦说:“不念善事,不正心意,彼行放逸。放逸所诳,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心不正,眼、耳、鼻、舌、身所见所闻都不正,放逸恣行,恐怕连人身都难保有,遑论成佛道。因此,欲求佛道须先正心。
第二,欲入佛道须能放下
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又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先有舍,才会有得。想要进入佛道,要先把贪欲、嗔恨、愚痴放下,要把世间的人我得失先放下,把蛮横执着放下,把这些世间种种陋习放下,佛道就能提起。
第三,欲行佛道须运悲智
要行佛道,要先有慈悲心。有慈悲才会心存众生,才有实践的动力。但《大宝积经》说:“一切如来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如来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如来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如果光有慈悲而没有般若智慧,所行只是世间善法,且容易流于滥慈悲。所以有心行佛道,必须悲智双运,才是最理想的修习。
第四,欲证佛道须悟无我
无我不是说没有我,只是不执着这个我。常人有根深蒂固的自我爱,太看重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于是造作种种业行。佛教菩萨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劝诫我们不把心量局限在个人,那就是无我的意义。有了无我的体认与实践,才能扩大生命,进一步证悟佛道。
每位学佛修道者都想要有所成就,但如果方法错误,居心偏差,就像煮沙欲成饭,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