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间上,一定要读书。从一个人的谈吐、气质、智能、知识、品德,可以知道这个人所受的教育,虽然知识和人格不一定成正比,然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人的气质,提升人的修养。所以说到教育,就必须要读书,关于读书之道,有四点说明:
第一,不时地展阅,则眼熟
好书,开卷有益。时常地展阅,温故知新,对于书里的道理,自然熟悉。正如苏东坡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三国时的董遇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值得一读再读。每次重读,随着年龄、生活经验的增长,另有一种新的体认。
第二,不时地谛听,则耳熟
听到一曲耳熟能详的歌,很快地引起共鸣。同样的,一句话,你会谛听,可能改变观念;佛法一句偈,你会谛听,可能打开启悟之门;禅门祖师一句话头,你能听入内心,就能契入真理。《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因此,无论修学佛法,读书做学问,皆贵在多闻熏习。
第三,不时地读诵则口熟
好书,不只是要看,有时更要读诵,甚至能琅琅上口。好比学习语言,要勤于说,遇见外国人,才能脱口而出。过去中国的私塾教育,讲究背诵,背书必须读诵,读得滚瓜烂熟,才能在必要的时候,信手拈来,出口成章,讲出深刻隽永的道理。
第四,不时地思索则心熟
读书除了眼到展阅,手到书写,耳到谛听,口到念诵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思索。思索以后融会于心,才能将书中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财宝,成为自己的学问。譬如乳牛吃了牧草,也要反刍,才能消融转化,成为养分。因此,儒家有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佛法亦云:“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这都是指出“思”的重要。
读书之道,别无他法,唯有多看、多听、多读、多思考,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道理,内化成自己的涵养及智慧。读书做学问,也不在聪明智慧,而在专心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