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众之道(1 / 1)

人是群居的动物,每个人都是大众里的一分子,佛教讲“同体共生”,就是彼此相互关联、相依相恃的紧密关系。人与人相处,如何和谐愉悦、皆大欢喜,获得好人缘?以下六点处众之道可以参考。

第一,语言要温和

俗语云:“见面三分情”,见面时,要以善意问候来结缘。佛门的“爱语”,就是以温和礼貌的语言来与人交往,用砥砺人心的语言来给人鼓舞,用关心体贴的语言来与人沟通。一句温和的话,能得到很好的朋友;一句恶语,可能会让多年挚友反目成仇。所以,不要吝惜用温和的语言。

第二,往来要诚挚

“感动,是最美的世界”,要使人感动,铭心不忘,唯有真心与人相待,时时不忘散播欢喜的种子,让周围的人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在家对父母感恩,在学校对师长敬重,在社会上对朋友尽义。对大众和睦,对社会尽心,都是展现对朋友诚挚的互动。诚心如滴水穿石,又如铁杵磨针,更能化腐朽为神奇。

第三,待人要恭敬

《法华经》里有位常不轻菩萨,以敬视众生如佛的普敬法门来修行,使他能授记成佛。“因位如来”的普贤菩萨,也是以“礼敬诸佛”作为修行。所以你恭敬他人,他人也会恭敬你,减少彼此摩擦。恭敬实为成就自己与他人最快速的不二法门。

第四,处世要谨慎

在缜密的人际网络里,言行举止上容易冒犯他人,也因自己不周全而伤害别人。处世要“停听看”,“停”是等待,等待机会、等待因缘,是预备力量再出发;“听”是让你知道人情世事的好坏善恶,不听,怎么知道好坏对你的影响呢?看清目标,才能清楚前途何去何从,没有眼睛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形呢?鉴古知今,关羽“大意失荆州”,拿破仑“滑铁卢之役”,都是过度自信自满才招致失败,所以在做人处世上,不可不小心谨慎!

第五,举止要谦逊

与人相处,礼貌周到,每一个行为举止要谦逊有礼,虚心表现自己的不足。人人都是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如此才能让人欢喜、受人欢迎。俗谚说得好:“若要好,大作小。”自己广结善缘,也能因此学习到更多。

第六,人我要尊重

你比我好,我尊重你比我付出多一分的努力;你比我差,我尊重你为了成就大众才甘居于后。人人若能够尊重彼此的优点,并引以为学习的榜样,培养宽容的雅量,自己在智慧上也会增长更多。

在社会群体中生活,要能从人际的互动,感受人性真善美的可贵。“处众之道”无非是要缩小自己,成就他人,在互尊互重互爱之下,自他关系更为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