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今中外,对人才的培植,莫不同等重视。战国时候齐国孟尝君好养贤士,食客数千人,就是以培植之道来造就人才。但是何为培植之道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植树要培其根
树高千丈不离根,如果根部腐烂了,养分无法吸收,就不可能有花繁叶茂的果,所以,浇灌树木的枝叶,不如从根部好好培植,不可因其隐于地下而忽视;只要根不坏,荒地也能开花。植物的根,好比佛教常讲的“因”;在世间上,一切都是由根本发展出来的,所以做人要立定脚跟,解决问题要探究根本,生命也要追溯本源。有根,才能开花结果;无根,就如浮萍,难以安身立命。
第二,植德要培其心
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所以,古代的仁人君子,都很重视心性的修养。心是一切行为的主宰,正如花开千层不离心,“六祖坛经”也说“一切福田不离心地”,心念好好善护,行为才能在正轨上发展,所以要培植道德之花,必定要从心灵上着手,出言吐语才会芬芳远播。
第三,植量要培其广
常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是有的人却“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其实,“与众分食”才是滋味无穷。《老子》譬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一种心量;而佛菩萨也有“心如虚空,量周沙界”的宽宏,正因为心里有无量的众生,才得以圆满成就菩萨道。所以,稻穗、花海广大成片,才能令人赏心悦目;人的生命经验要传承,也要有教人的胸怀雅量,才能广被天下。
第四,植福要培其劳
一个人的福德因缘,不是上天平白赐予,也不是父母师长爱护就能成就。华丽之屋起于一砖,锦绣之衣织于一缕,成就必须靠自己,所谓自己种自己收。植福就像开发田地一样,需要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才有收成;唯有经过自己努力付出,才能体会、珍惜。
国家的文化要优良、社会的制度要健全,都需要用心培植;甚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基因是可以通过培植而改变的。凡事只要我们肯用心培植,未来就有无可限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