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32岁的聪明人甘愿守着一个很有保障的很平凡的职位。他往往会花好几个小时告诉别人他为什么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但是人们知道他在欺骗自己,他自己也知道他在自欺欺人。他需要一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才能继续发展与成长。但是,就因为有无数的阻力,使他深信自己不适合做大事了。
其实这种人已经有恐惧感,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大家不同意,害怕发生意外,害怕失去自己已有的东西。他们并不满足,因为他们明知自己已经投降。这种人中有些很有才干,只因为不敢重新冒险。才愿意平平淡淡度过一生。
我们再来看一看另一位年轻人。
他的生活一直处于苦苦的挣扎中。他已失业很久,后来,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不足夸耀的工作。这个年轻人已经结婚生子,而他竟敢对自己说:“我不要有钱。”他每天都设法存下几块钱,希望将来有一天能送他儿子进大学。他知道应该存钱留作儿子的教育费,这是他的明智之举。用“苦战”二字实不足以形容他的困境。他不肯上电影院,不肯涉足比较像样的餐馆,怕太贵,不去听音乐会。他也没有能力带家人出去度假。因为他花不起这种钱。像这样一个人,他竟对自己说:“我不想有钱。”
你还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永远在闹穷吗?他们没有想通,是他们自己甘于过穷日子。他们没能认清自己有选择的权利。节俭并没有错,有很多人也的确必须节省,否则日子根本过不下去。但这类人同样也可以发挥威力,做出良好的选择,大可不必把美好的事物全然拒之于门外。
然而,我们每天听到的却是这样的话:“我很喜欢那个东西,但是我买不起。”“我买不起”“我花不起”。没错,你是买不起,但不必挂在嘴上。只要你不断地说“我买不起”,那你这一辈子就真的会这样“买不起”下去。
选择一个比较积极的想法。你应该说:“我会买的,我要得到这个东西。”当你在心中建立了“要得到”“要买”的想法,你就同时有了期待,就在心里建立了希望。千万不要摧毁你的希望,一旦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也就把自己的生活引入了挫折与失望。
有一个一文不名的年轻人,他说:“总有一天,我要到欧洲去。”坐在旁边的朋友一听此话便笑了起来:“听,这是谁在讲话呀?”20年之后,那个年轻人带着妻子果然去了欧洲。当时他并没有说:“我想去欧洲,就怕我永远花不起这笔钱。”
他心抱希望,希望就给了他动力,促使他为了要去欧洲而有所行动。假如你说“我花不起”。那么一切就会停顿,希望没有了,心智迟钝了,精神也丧失了,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让自己相信事情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我们懂得运用“选择的威力”,则能带给我们希望、力量、勇气,使我们能够力行不辍,去获取我们真正想得到的东西。
贝尔发明电话之前,“电话”本来只是他心里的一种想法;电灯泡在发明之前也只是爱迪生心中的一个想法。
洛克菲勒在他还一文不名的时候曾说过:“有一天,我要变成百万富豪。”他果然实现了愿望。
所以你应该了解:一切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在还未实现之前,本来都只是一些想法。
你的经济情况也一样,先要有想法,然后才会变成现实。想法改变了,外在改变也会随之而来。这可是一条永远不变的法则!如果你经常说“我付不起”“我永远得不到”“我注定是受穷的命”……那你就是封闭了通往自谋幸福的路,只有不时进行选择性的思考,才会改变想法和现实,必要的时候,不妨运用一下想象力。你不会失望的。以前不敢奢望的好运会降临,生命会有转机,你的生活会出现一种崭新的面貌。
这种威力——即选择的能力,如果运用得法,将能使生活尽如人意,其效果屡试不爽。
有一个年轻人,他有一条极其不寻常的经验:他发现每当他存足了20000块钱,就有事情来了,诸如一些小小的意外和麻烦……总之他的存款老是无法突破20000块钱。这个年轻人可能一辈子都解不开这个结,除非他开始运用选择的威力,以不同的看法来面对这件事。
还有一个年轻人,是个万事通,他会的事情很多,所做的事,也样样成功,可是奇怪得很,他从来都赚不到钱。大家都不懂到底为什么。他有野心,也很有人缘,个性也很开朗,就是在金钱上,始终不得意。后来,他终于发现毛病出在哪里了。原来问题就出在他老是说:“我样样都行,就是赚钱不行。”
这种想法害了他,只要他想通了这一点,情形就会改变。他开始改口说:“我什么都行,赚钱也不例外。”结果不到几年,他的经济情况就有了起色。他果然赚到了钱。自此以后,他的经济情况一帆风顺。本来这个人很可能是一辈子都是样样能干,就是不会赚钱;但由于后来他领悟到他所“选择”的是一条思想上的歧途,并且设法纠正,他的经济情况就此便有了好转。发挥“选择的威力”会带动出更强、更有效的赚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