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狭隘,就像一把看不见的钢刀,不仅会刺瞎你的眼睛,还会刺瞎你的心,如果让人类的这种心态恶性循环下去,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将成为忌妒的陪葬品。这种由褊狭、自私而萌生的忌妒显然是消极的。
忌妒是人的本性,在合理范围内可被视为正常反应。如果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妒忌,就可能导致行动不顾后果,做事缺乏考虑。所以莎翁一再提醒人们:“您要留心忌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的确是这样,现实生活之中,忌妒作为一种病态心理危害极大。忌妒者往往不择手段地采取种种办法,打击其忌妒对象,既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又影响他人。
在当今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忌妒心理就是仇富现象。据说中关村某男士经过数年的打拼才积累了一点资产,买了一辆轿车代步,可停在公司楼下没几天,就被人划上了几道疤痕。
这样的心理事实上很多国人都有,他们自己富不起来,又见不得别人富有,因此只能用败坏别人的办法来安慰自己,事实上这种心理败坏的不止是别人,更是自己。因为“每一个埋头于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忌妒别人的。忌妒是一种四处游**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你被这种情欲纠缠了,那么又如何摆正心态去经营自己的人生?对于别人的成功,以一种认同的、竞争的心态去对待,冥想一下他们的成功历程,在心里问问自己:都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而“我”做不到呢?找出自己的欠缺,弥补自己、充实自己,争取早日进入他们的行列。
当然,这是很难摆正的问题,自我意识促使忌妒心理在无形中占据主控地位,让我们自卑、让我们狭隘、让我们憎恨、让我们忌妒、让我们痛苦,但是,这心中的魔障不除,我们就永远也无法获得人格的升华以及人生的进步。
《迁善录》上有一则故事。
宋朝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个个身体残废,不是驼背、跛脚、手足不能屈伸、瘫痪,就是疯癫、愚痴、耳聋、眼瞎、哑巴,有一个还死在狱中。
蒋瑗问子皋说:“我平生只不过经常要忌妒比我高明的人,喜欢逢迎巴结我的人。我怀疑别人做的善事,坚信他人的恶事;见别人得到好处,就像自己损失了什么;遇到别人有了损失,就好像自己得到了好处似的。”这样难道也会有报应吗?
子皋说:“这正是你忌妒的恶报,你应当改过向善,则必可转祸为福,从现在开始,仍然还不会太晚。”
蒋瑗便痛改前非,广修善行,几年后,他九个儿子的毛病都逐渐痊愈了。
这个故事未免夸张,是佛经宣扬因果报应的艺术作品,但其“免除忌妒才能消除烦恼”哲理,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要被人超越,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智能,不想烦恼重重,我们就要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当有人在某一方面超过我们时,我们应该去羡慕,而不是忌妒。因为羡慕会激发我们内心的斗志,令我们将对方当作追赶目标,从而不断提升、不断进步,这才是人生的精彩。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一点建议,以此来减轻或消除我们的忌妒心。
1.首先思考:忌妒要告诉我什么。
你对世界的看法代表了某一部分的你,思考忌妒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自我认知。那么想想,你对别人的忌妒反映了什么?
是害怕被超越吗?“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我”害怕因为别人的优秀而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如果是这样,那再问问自己:为什么不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让一切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偏偏要浪费精力在担心和忌妒上?
你会认识到自己的荒唐与滑稽。
2.给予自己自我安慰式的洒脱。
忌妒心理通常来自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缺乏”。你心里泛酸,不是滋味,是因为你想得到的东西被别人得到了,你因此失落,甚至认为是别人抢走了原本属于你的关注、荣誉、利益、机遇等。这种感觉会扰乱你的生活,会让你被忌妒情绪所左右,并不断强化和持久化这种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安慰式的洒脱来消除它的影响。在心里告诉自己:总会有新的机遇、新的朋友、新的美好在等待“我”,只要“我”愿意把握!这种自我安慰能够减少你的压力,让你将上一次的失利归咎于自己的失误,而不是别人的掠夺。
做人洒脱一点,活得就会更自由一点、更放松一点,当你发现自己被忌妒找上时,记得把思想从“缺乏”转移到“丰富”上,你就能够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