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新话”、“家常话”——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1 / 1)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自觉而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立场和根本精神。如果说“怎么看”是认识世界、解释问题,那么,“怎么办”就是要改变世界、解决问题。“看”和“办”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改革创新的实践。《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关注的是国家层面的问题,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其基本特点就是,关注现实,直面问题并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讲成绩与讲问题相结合、理论透彻与通俗易懂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斑斓五彩的画面,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深刻启示。

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高度关注实际问题,讲“真话”。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学问”,是学问就不能“说教”,而要“说理”“说服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语)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说理”就要直面实际问题,“抓住事物的根本”,讲述当代中国人的“故事”。当今,人们可以利用一台小小的电脑,在几平米的房间内展开全世界的交往,“天涯”发生的事在几秒钟内就能传到“海角”,并引起人们的思想震**甚至行为调整。当代中国人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多识广”。因此,“说理”必须关注实际,从当代中国人关心的问题入手进行“说理”,从而使人们形成一种奋发进取而又睿智通达的生活态度。

从国际看,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格局多极化极大地影响着各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从国内看,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迁被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这一国际变化和国内变革必然引起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也必须抓住这些问题,并使之上升为理论问题,讲“真话”,帮助人们知道“怎么看”这些问题,并理解“怎么办”,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实际,讲“新话”。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所创立、为他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关于批判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离开了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当然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仅仅停留于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同样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即“教条主义”、“原教旨主义”。按照这种见解,马克思主义必然终止于1883年,即马克思逝世之时。实际上,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依据变化中的实际讲“新话”,从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理论源泉和发展依据都在实践之中,并不断根据实践检验自己,解放思想,讲“新话”。

密切关注实际与高度重视理论应当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研究不能仅仅从问题到问题,从理论到理论,重要的,是从现实问题到理论问题,再从理论问题到现实问题。毛泽东曾把马克思主义形象地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远,表明事物虽然存在,但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微,表明极其细小,也在我们的视线在外。然而,“望远镜”使我们“看的远”;“显微镜”使我们“看得透”。正是借助“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们才能高瞻远瞩、明察秋毫,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实际,走进现实的深处,把握现实的发展趋势,从而在同现实“对话”中讲“新话”。如果理论不关注变化中的实际,那么,人们也就不会关注理论,并会排斥马克思主义。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高度重视“中国化”,讲“家常话”。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是德国,但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属于德国,而是世界性的学说,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个民族的具体特点和发展道路。因此,对于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应该也必须“中国化”。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并使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换,使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民族形式”,具有“中国的特性”,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毛泽东语),从而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语言的通俗化。通俗化是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包含的是平凡的真理和真理的平凡。连康德都认为,哲学能够也必须通俗化,否则,就可能在貌似深奥的烟幕下掩盖着连篇的废话。我们应该学会用“家常话”阐释、传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专门学问,当然有自己特有的范畴、概念和思维方式。但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中真正发挥作用,就不能只会讲“行话”,不能用范畴解释范畴,用概念解释概念,而要学会用日常语言,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即“家常话”讲清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如果只会讲“行话”,就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本人所说的使理论“掌握群众”,并“变成物质力量”作用的。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说到底,就是要立足国情、关注世情、熟悉民情,用“真话”、“新话”、“家常话”讲述当代中国人的“故事”,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合理地“办”。这是《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给予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