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看,高等学校文科教育具有二重属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作为知识体系、科学,文科教育体现着人类在认识社会方面所达到的科学成就;作为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文科教育又以其独特的范畴体系体现着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阶级利益的要求与历史规律的要求一致到何种程度,文科教育的科学性与阶级性就会统一到何种程度。抽象地说,任何一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原理或命题都可以归结为纯学术问题。可是,联系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某种理论、某一学科产生的政治背景,联系到文科教育体系,就能看出其政治涵义和阶级倾向。我们只有自觉地意识到文科教育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才能全面把握文科教育的性质,正确对待文科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文科教育在干预社会运作和促进社会理解两个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所谓运作性研究,就是为社会活动提供预测、评价和方案;理解性研究,则是对社会生活及其产物进行解释,探究其中的意义。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引人瞩目的成就,就是集中在社会运作性和解释性相结合的研究上,其主导趋向是为社会决策服务。
文科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从总体上看,文科教育能够指导人们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从局部看,文科中的部分学科及其成果可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有的本身就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从人才培养看,文科教育直接为社会培养经济学家、金融家、管理者、企业家以及各种社会工作者。文科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不仅象征性地承认了经济学作为“硬科学”的地位,而且也标志着人文社会科学正在变为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
文科教育在“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高等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统一在文科教育过程中。所以,美国称文科教育为“有理性的工程人才的保证”,法国称文科教育为“防止学生发展不平衡的手段”,日本则称文科教育为“传授共同文化和共同公民准则”。文科教育能够使整个民族获得理论思维的训练,使科技发展获得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
文科教育在民族精神塑造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文科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塑造密切相关,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和桥梁。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早就发出警告:如果忽视或轻视文科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一个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文科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的极其重要的事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理论自觉。
在我看来,深化文科教育改革,必须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一是文科教育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文科教育不仅是一个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否定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文科教育改革就会走向反面。我们应当也必须把文科教育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有机统一起来。
二是弘扬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体系,离不开弘扬传统文化,否则,就会走向“全盘西化”的道路;同时,又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否则,就会重新陷入固步自封的困境,文科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绝不等于宗派的狭隘性。但是,我们又不应笼统、简单地提国内文科教育与国际接轨。这是因为,除了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各国的文科教育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只有在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双重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才能创建富有时代气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体系。
三是加强基础学科与发展应用学科的关系。文科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能否协调发展,直接涉及文科教育以至整个高等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当前,如何看待文科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怎样看待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仅仅着眼于市场规律,就会厚此薄彼,形成“冷门”与“热门”;而将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结合起来,就会透视出每一个学科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中,应用学科的作用是外在的、迅速的和直接的,基础学科的作用则是潜在的、深沉的和间接的,其功能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发挥和体现出来。没有文史哲奠定理论基础,文科应用学科既没有广阔的视野,又没有深刻的概括力,基础学科的状况从根本上制约着整个文科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顺应世界文科教育发展的趋势,加大基础课比例。
四是高度重视理论与密切联系实际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文科教育的基本原则;重视理论与联系实际,这是文科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文科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更重要的,应是教师、学生与现实的“对话”。我们应当注意,文科教育原有的社会实践模式已很难适应今天的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应探索社会实践的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手段,使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更高层次上达到统一。
五是关注文科与理科相互渗透的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预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将会出现“一体化”的趋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结合和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主导趋势,是新学科的主要生长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表明,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文理渗透已成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文理渗透首先要使文科学生学习一定的理科课程,以保证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从而培养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文科人才,培养具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背景的理科人才。实际上,文科中已经出现了一批跨学科课程,它们本身就是文科与理科,甚至文、理、工科相互渗透的产物,如牛津大学开设的经济学—工程科学、生理—哲学、社会理工学,等等。这些课程的出现标志着文科与理科正从交叉走向交融。
高等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需要改革文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专业结构调整又密切相关。专业面过窄,专业间相互重复又相互分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包括文科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病。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文科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始终保持一定规模(文科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一半左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文科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有赖于专业结构的调整,而专业结构调整应根据文科规律、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当代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之中,因此,文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应满足学术、人才和市场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