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学习型社区理论研究(1 / 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批专家学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科学视野,理性地觉察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广泛深入,社区与社区教育将会很快在我国的广阔土地上生根发芽。于是,他们及时地将国外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的实践情况及文献材料引入国内,并做了大量介绍和解读工作。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成人教育管理工作者,是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深入实践,与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涌现了一批有质量的学术成果。

根据中国知网(CNKI)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7月,以学习型社区为主题的文献总数为745篇[(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型社区”或者“题名=学习型社区”)(模糊匹配)],其中期刊文章478篇、报纸文章211篇、硕士学位论文30篇、其他26篇。具体年度分布如图5-3所示。

图5-3 学习型社区文献发表年度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CNKI)。

(一)学习型社区内涵

叶忠海指出:“所谓学习化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一种新型社区。”[52]厉以贤指出:“学习型社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各种学习权利与需求,获得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区。”[53]许正中等人则认为:“学习型社区是以社区民众为主体,以社区发展为目的,兼顾个人成长与社区发展,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向民众提供学习机会并以多元的教育培训渠道来保持社区民众持续不断的学习;同时通过公共平台的建设来促进民众沟通与对话,从而使其关心和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并通过评论与集体行动的方式进行改革,使社区向经济进步与社会统合的目标发展。”[54]

研究者分别从过程、功能、结构等不同视角对学习型社区进行了定义,并且对学习型社区的特征已达成了基本共识,认为学习型社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①学习机会广延性。学习机会能够公平地向社区成员提供,学习机会时时存在、处处存在。②学习资源共享性。社区充分开发、利用、盘活已有资源,向所有居民和组织开放。③学习参与主动性。社区成员参与学习的意识主动、自觉,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④学习行为互动性。社区成员进行团队学习、小组学习,彼此之间有大量的交流与互动。

(二)学习型社区构建模式

对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模式,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探讨。魏中银认为学习型社区创建模式有以下三种。第一,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进行的联动型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街道作为所辖行政区域的社区文化建设组织者、实施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及文化为着眼点对社区成员进行各种社区文化教育。第二,以社区居委会为平台的媒介型社区文化建设模式。社区通过自己筹建的群众媒介,面向全体社区成员进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社会生活等非学历方面的教育。第三,以中小学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社区文化建设模式。中小学作为区域型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进行校外活动。[55]

李晶提出以小组为平台的互助型模式,将读书会、睦邻点、启智中心等组织作为学习型社区创建的活跃因子。[56]司马一民、龚培提出“共建共享互助型”学习模式,提倡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的合作。[57]纪晓岚以上海浦东潍坊街道为研究对象,将其学习型社区模式概括为政府引领下多元共建的公益服务型学习社区。该模式是以社区党工委为主导,社区学校为核心,市民学校为基地,有效整合辖区内中小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的公益服务型的学习型社区。[58]

(三)学习型社区的构建策略

关于学习型社区的构建策略,研究者分别从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做了探讨,就研究成果而言前者多于后者。

从理论层面来说,龙云兰认为构建学习型社区应该从宣传理念、整合资源、组建学习型组织和加强法规保障等着手[59];邱玉婷认为应该从开发人力资源、课程资源、财力资源和教育组织体系入手[60];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要挖掘、整合学习资源,学校、社区互动,提高社区教育专业化水平,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制度创新是构建学习型社区的主要路径[61];尹素敏等认为应该主要从观念、领导、资源和组织上建设学习型社区[62]。

从技术层面来说,米淑兰等提出开展教育公开课展示活动,并探索优秀培训项目的评选程序[63];王建着重阐述了利用网络构建社区教育平台的社会需求、可行性服务人群及其层次、应采用的设计思想等[64];黄雳、马京林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学习型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引入学习型社区的构建中,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互动交流、自主整合学习资源、集最新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特点,提供高效便捷、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教育和学习支持[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