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起,上海就开展了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有关的研究,从而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成就了其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一大特色——理念先行。在理念的指导下,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顺利启动并迅速发展,目前大致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9—2005年),调查研究和形成思路;第二阶段(2006—2010年),规划蓝图和体系建设;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建章立制与规范发展。理念与行动之间是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理念引领行动,行动深化理念。
(一)核心追求:为了每个市民的终身发展
从最初关注“经济发展”,到后来聚焦“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再到近期关注“社会公平与自治”,上海对“学习型城市建设为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不断地走向深入。在理念和行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上海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城市最具核心意义的追求,即为了每个市民的终身发展。对此,200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率先提出建设“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目标。上海还制定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共识;建立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服务体系;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建立个人、社会和政府共同推进的机制。
(二)保障条件:政府主导的三级推进体制
上海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多个部门通力协作,提供多方面的保障。与此同时,政府的推进涉及市、区(县)、街道(乡镇)三个层级,确保层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由此,开创性地建立了终身教育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形成了多部门协调参与、多层级共同推进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在这样的组织保障下,为了进一步确保推进成效,政府部门非常关注制度建设和标准制定,以为其形成更加有效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例如,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描绘了上海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蓝图;《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终身教育的推进作为教育创新的着力点;《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为上海的创建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各类发展规划推动创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各类评估标准的制定确保创建工作的规范发展。
(三)主要内容: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受核心追求的引领,以及组织和社会的保障,上海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内容上。这些内容可能在国内许多学习型城市的案例中都有提及,但相比之下,上海在这些方面的做法更具开创性与深入性。第一,建立终身教育与学习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涵盖四大类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针对各类人群的非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就前者而言,终身教育理念推动其创新并促进其内部各类教育间的联系;就后者而言,注意到了市民多方面的学习需求,不再局限于促进人力资本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更多地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凝聚。与此同时,上海将各类教育的资源整合起来,搭建综合性的学习平台,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上海学习网”(http://www.shlll.net),促进各类教育间的贯通。第二,着力于四类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的培育。该项工作分别由市级机关党工委、区县教育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牵头,并由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市学习办)统筹协调。此外,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上海还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学习联盟、团队和共同体,有效地调动并整合了各类教育资源,为创建工作注入了活力。第三,促进终身学习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和谐共生。基于终身学习与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上海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终身学习品牌创建活动,如“上海书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百万家庭学礼仪”等,来营造终身学习文化;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中保留地域文化的特色,从而促进其海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上海是国内最先启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城市,在十几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开放和融合,使各教育阶段的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改善市民的学习条件,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手段,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从业者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特殊人群或弱势群体,彰显教育的公平;很好地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和终身学习文化结合起来。总体而言,上海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一方面促进了市民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城市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