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学习型城市理论研究(1 / 1)

学习型社会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是初期创建的理论基础,结合理论在城市范围内应用的特殊性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型城市理论的研究。

根据中国知网(CNKI)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7月,以学习型城市为主题的文献总数为1 668篇[(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型城市”或者“题名=学习型城市”)(模糊匹配)]。其中期刊文章955篇、报纸文章577篇、硕士学位论文89篇、博士学位论文26篇、其他21篇。具体年度分布如图5-1所示。

图5-1 学习型城市文献发表年度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CNKI)。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学习型城市概念的讨论、特征和构成要素的讨论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路径的讨论。

(一)学习型城市概念的讨论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首先是国家一级政府在设计愿景和发展路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一个国家是由它的各个地区、城市、社区构成的,它们是学习型社会发展政策具体的实践层,学习型社会只有通过它们的积极建设才能实现。按照这个逻辑,对于学习型城市的理解则是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城市范围内的开展,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学习型城市概念的理解。

从目前国际组织的定义来看,都是从城市“职能”的角度来定义学习型城市,即学习型城市与非学习型城市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它是否倡导终身学习、是否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是否通过促进终身学习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来进行判断。

我国学者也根据对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理解,尝试对学习型城市进行了如下的定义。

叶忠海提出:“学习型城市指的是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生存背景和发展空间,以学习和教育为最本质的职能,以社会化的终身学习和教育体系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城市市民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创新和发展的和谐城市。”[5]

时龙、蔡宝田提出:“学习型城市是以全民学习为表征,学习的动力源于社会的变迁,学习的内容体现着时代的方向,是一种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交融,学习与工作、生活交融,学校与竞争、超越交融的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城市发展实践。”[6]

马仲良、吴晓川肯定了学习型城市与学习型社会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学习型城市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推进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推进全面学习、终身学习,逐步实现市民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工作生活化和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城市;也是一种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是把教育与学习作为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关键环节的现代化城市。[7]

杨进等人强调了个人和社会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认为学习型城市是指能够在区域内充分动员全部资源开发和丰富人力潜能以便促进个人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社会繁荣的城市、城镇或地区。[8]

(二)学习型城市特征和构成要素研究

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国内研究者根据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专门针对城市范围内建设学习型社会,讨论了学习型城市特征和构成要素,以此明确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的工作内容。

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连玉明将学习型城市特征概括为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学习行为的终身化、学习体系的社会化、学习方式的科学化。[9]许学国、山鸣峰提出学习型城市有五方面特征:①各类学习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习的需要;②多数市民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③团体互动式学习广泛普及;④学习的组织体系和激励机制比较健全;⑤市民素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10]怀忠民、魏小鹏认为学习型城市需要具有共同的创建目标、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与社会学习网络、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健全的社会学习保障机制。[11]

近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学习型城市4项基本特征,如表5-1所示。[12]

表5-1 学习型城市基本特征

续表

郝克明则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要素总结为:①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型城市的基石;②终身学习体系是学习型城市的支持架构;③终身学习理念是学习型城市的灵魂。[13]

(三)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路径

关于“如何建设学习型城市”这个问题,借鉴国际权威组织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达国家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经验,结合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具体情况,国内学者开展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原则、途径、策略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如下。

1.杨进等人总结的9条共性[14]

杨进等人通过分析有关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各类宣言、原则、政策,总结出9条对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作用的学习型城市的共性,包括:有明确的政治意愿和政治承诺,如将学习和传播知识放在核心发展的地位;建立合作关系和网络,主要是强调城市各部门间的合作,各组织机构的网络;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增加学习机会;各有关部门都成为学习型组织;增强社会凝聚力,尤其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推动财富创造和就业;充分发挥大学的职能;庆祝和鼓励学习,开展各类学习庆典和组织活动。

2.郝克明等人提出的7条策略[15]

郝克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现状,仔细研究我国学习型城市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发展策略: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大意义;制定《终身学习(教育)法》,颁布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白皮书》,加强国家法律保障;转换理念,在全社会进行一次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创新制度,包括灵活多样的招生升学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开展资格认证制度、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完善用人制度等;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支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