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电视大学的成立(1 / 1)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创办过程

创办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面向全国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领导科技战线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期间,恢复高考制度后亲自做出的一个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决策。广播电视大学是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进程中应运而生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启了开放大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1977年7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恢复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领导职务。他自告奋勇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得到中共中央同意,开始在科技战线和教育战线拨乱反正。8月4—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有33位专家和教授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于8日做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在谈到教育制度问题时,他指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2]根据邓小平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期间中断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仅仅一周之后的10月19日,邓小平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时,谈到中国恢复教育的艰难和人才短缺的严重问题。希思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大学的情况,告诉邓小平英国开放大学有20多万名学生。邓小平当即表示,我们要利用电视手段来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10月下旬,根据邓小平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直接督促下,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邮电部、四机部、商业部、全国科协等部门,就开办电视教育、筹办电视大学问题交换了意见,并成立了电视教育领导小组。12月19日,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举办的英语、数学、电子技术基础电视教育讲座在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开播。这些电视教育讲座带有明显的试验性质,同时又是筹办广播电视大学论证工作的组成部分。

1978年2月3日,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向邓小平、方毅送交《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该报告认为,办好电视教育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满足群众学习要求,培养和造就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尽快上马。在开办电视教育讲座的基础上,尽快筹办电视大学,已是势在必行。同时指出,办好一所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合理分工、搞好协作。与该报告一并提交的还有《关于开办电视大学的初步设想》等附件。2月6日,刚刚结束对缅甸、尼泊尔两国的访问,当天下午才乘专机回到北京的邓小平审阅了报告,并亲笔批示“同意”。

作为科技战线和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先后于1978年3月和4月举行。1978年春因此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教育的春天”,广播电视大学正是这个春天孕育的新生事物。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他首次公开提出,“要积极举办电视大学”。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时说:“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他指出,“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并特别强调“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3]这是邓小平提出的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方针,明确了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战略指导思想,也为广播电视大学筹办工作指明了方向。

有必要了解的背景情况是,邓小平曾于1978年4月8日将英国前首相希思3月19日给他的来信批转方毅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请你们考虑,是否需要请希思帮助做点什么?我需要对他有个答复。”希思此信是专为向邓小平进一步介绍英国开放大学,并表示“十分乐于在这件事上提供任何帮助”。随信寄来的英国开放大学简介,指出“联合王国开放大学已被称作是英国教育在本世纪中最重要的创举”。教育部党组于4月18日专为此事向邓小平递交了报告,认为英国开放大学“在教学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是可以借鉴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应当引进的”。刘西尧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更加具体地阐述了最高领导层的意图:“大力发展电视、广播、函授、夜校等业余学校,在厂矿企业、财贸部门、研究设计机构和农村积极发展业余教育,使大量的在职干部、工农兵群众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通过这些途径达到中专或大学水平。”“要大抓电视教育,已经办起来的讲座,要听取意见,总结经验,加以改进,同时积极筹办电视大学。”[4]作为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任务,广播电视大学筹办工作迅速取得进展。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工作会议,并正式通知全国积极筹备成立广播电视大学。

1978年11月26日至12月3日,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方毅在讲话中指出,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个现代化的手段最好就是电视大学,比如英国的开放大学。他强调,电视大学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中会起很大的作用,很可能会超过正规大学。电视大学肯定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大家一定要支持这个新生事物。与会代表一致表示,一定要抓紧时间,在中央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力支持下,做好筹办工作,争取把广播电视大学尽早办起来。1978年12月20日,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印发《关于抓紧做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学准备工作的通知》,同时印发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试行方案》。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全会结束仅仅20天后,也就是1979年1月11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的报告》,并在通知中指出:“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对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培养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将会起重大作用。”国务院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委员会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大力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办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注意总结经验,努力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好”。《关于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的报告》指出:广播电视大学的特点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远距离教学。我们国家地广人多,师资缺乏,要求学习的人数众多,利用广播电视进行教学,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播放条件将会逐步完善。在发射直播电视卫星之后,覆盖面将遍及城乡各地,可以开设专用的教育电视频道,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课程和播出的时间都可以大大增多,更便于不同学习要求的群众参加学习,它的作用也必将越来越大。

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开学,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实况转播开学典礼。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在讲话中说,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是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扩大高等教育事业规模,加速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好办法,也是把现代化手段引进教育领域的一项措施。他希望各地、各部门和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把它办好,大家都来做办好广播电视大学的促进派。2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通过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课程,数学家华罗庚主讲第一堂课“高等数学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