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市综合改革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含社区教育)(1 / 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经济社会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开始起步。此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专门针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并未出台。1986年,上海市普陀区率先成立了真如镇社区教育委员会,之后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逐步在各地得到发展。2000年,教育部职成司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指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领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上海市于1994年建立了全国第一所社区学院——上海金山社区学院。进入21世纪,国家开始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确定了2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此后,我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社区教育发展也进一步推进。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同时,青岛、太原、珠海等城市开始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推进。在社区教育方面,初步建立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初步形成;创建了一大批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等学习型组织;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社区建设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融合开放”“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等七项重要任务。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内容形式更加丰富,教育资源融通共享,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00个,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个,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的总体目标。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6年7月29日发布的“关于《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的相关情况”,教育部已遴选设立122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127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学习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服务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城市建设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