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1 / 1)

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我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培养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的师资,其主要途径为对现有普通教育师资进行改造。“双师型”师资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1999年,陈至立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教育部1999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全国重点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不同侧面提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该文件第十四条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方面,第五十三条提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内容方面,第五十三条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支持方面,第五十三条提出“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来源方面,第六十六条提出“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

(一)采用“培养+引进”的方式

1998年颁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对“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与培养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要采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要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校外人员作为“双师型”教师的来源被正式提出;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与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并列,表明“双师型”教师不包括后两类教师,这两类教师仍局限于理论教学工作。

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总体上结构不尽合理、实践能力偏弱、培养渠道相对贫乏等情况尚未从根本上改观。”基于此,该文件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兼职教师被认为是“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来源。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学校的培养培训包括两种类型,即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王文龙等认为:“‘校本培训’是造就‘双师型’师资最直接最经济的方式。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的实施方式主要有:(1)利用本校的名优教师开展传、帮、带、导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2)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相关专家或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短期培训;(3)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 ),即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有机结合起来。”[13]依托社会采取挂职方式实施的校外培训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一些企业或科研单位挂职学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在挂职期间,要参与一项工程或一个经济循环、一个开发项目、一个课题等,在知识应用领域得到锻炼,并从中获取课堂教学所需的生动素材。[14]

在引进“双师型”教师方面,除了挖掘专门人才,引进专职“双师型”教师之外,也可以聘任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行家、技术能手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职业学校要实施开放办学,走校企、校厂联合的办学之路,以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办学活力。

从上述部分可以看出,研究者们认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然而,无论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还是聘请兼职教师或者引进专家能手到职业学校任教,都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有研究者基于省时高效的原则,认为在职教师的各种培训,包括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但无法满足多、快、好、省地建设“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需要;实施产学合作教育能够克服其他途径的弊端,是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的最佳途径。[15]

(二)保障机制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的建设在于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

有研究者提出了三点保障措施:第一,职业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对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第二,通过职业学校与产业部门联合办学,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走出校园,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第三,充分运用补贴、晋升职称、合理调配等方法,努力为“双师型”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氛围,并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比如可以规定凡在劳动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等级考核中不合格的,或应参加考核而未参加的教师,均为不合格教师,以逐步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