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弥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培训的不足,部分地区开始尝试依托普通高校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培训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国家又批准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或农村职教培训中心。全国大多数省市和相关行业部门根据自身需要,建立了300多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依托高校建立的基地有200多个,依托中等职业学校建立的基地有90多个。
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国家将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同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组织推荐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工作,分若干批次遴选确定了64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包括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海尔集团、长虹集团等高等学校、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企业集团。国家级基地突出优势,服务全国,管理规范,发展创新,在全国起示范作用,带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约300个面向本地的职教师资基地,初步形成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的、功能完备的职教师资继续教育网络体系。
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功能主要是承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重点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承担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其他管理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特别是国家级、省部级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培训;开展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培养的科学研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有力地推动了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的开展,同时积极推动了对中职学校骨干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不仅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理论学术水平;推动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调动了一大批资金投入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基地的建设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仅依靠职业技术教育师范院校来培养职教师资的封闭型模式,充分吸引高等教育资源和有效社会资源参与,使职教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融为一体,为广大职教教师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条件,丰富了培养培训专业的种类与内容,加强了职教师资培训过程与社会需求的衔接,突出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完善了我国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表7-3 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政策发展历程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