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1 / 1)

一、“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及其实践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发展。”[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职业教育发展贯彻了产教结合的思想,在产教结合的实践中获得了许多典型的办学经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自己创办校办产业,实现“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五结合;二是采取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紧紧依靠企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为企业发展服务;三是在普通教学班中开展职业教育。

(一)上挂、横联、下辐射

1988年,河北南宫职教中心就在实施“燎原计划”中提出并实践了“上挂、横联、下辐射”的思想。“上挂”就是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引进新技术、新项目,聘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横联”就是与当地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等相关部门建立横向联系,以聘用、承包、联办等形式进行合作;“下辐射”就是以定向培训、以工代训、巡回式培训等方式到乡镇学校和农户中进行职业教育,向学生和农户推广新知识、新技术。

(二)边上学、边致富

“边上学、边致富”是河北迁安职教中心等职业学校探索出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一入学,学校就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家庭的种植养殖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家庭实习基地,或搞养殖,或搞种植,边上学,边致富。在这项活动中,学校一是将“双边”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并将活动的效益与学生学业评定、教师业绩考核等挂钩;二是确立重点扶持对象,特殊培养,树立典型;三是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现实中,“双边”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还有很多。如河北丰南职教中心实施“一师带两生,两生带十户”的办法,开展“双边生”培养工作。黑龙江北安农垦职教中心学校要求学生课堂学理论,基地看示范,回家放手干;要求教师校内办科研,社会做示范,深入农场搞生产(经营);由专业课教师牵头,建立学生家庭生产经营指导小组,从专业学生中选出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指导,影响和带动周边群众,帮助农户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提供技术咨询。

(三)学校+企业+农户

“学校+企业+农户”即通过农业职业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及其联结基地的农户紧密结合,根据学校、企业和农户的需求而开展的合作办学,是集技术推广与技能培训于一体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这一模式是在满足企业发展和农户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农业龙头企业的实际岗位定向培养,培养现代农业企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专业特长的新型农业技术工人,从而真正实现产学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目标。[4]

(四)专业、实业、产业三业一体

专业、实业、产业三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实践中的“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依托学校的品牌专业,兴办生产经营实体,通过发展生产经营实体,在带动或服务当地产业的过程中促进专业进一步发展。专业是依托,实业是纽带,产业是目标。产业发展起来了,反过来又可强专业,形成专业、实业、产业相互支持、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局面,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和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为了有效地调动各专业兴办实业的积极性,一些学校把与各专业相关的实业经营权下放到各专业,各专业把教学、科研、生产融为一体,通过兴办实业,服务地方经济,并实现自我发展,形成“前店后校、前校后厂”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