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改革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系问题[80](1 / 1)

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特别重视教学评价改革,强调以评价促改革,甚至把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希望寄托在评价改革之上。这种流行的观点内在地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评价障碍论、评价中心论、评价服务论。所谓评价障碍论,主要是指现有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和阻力,是改革难以顺利进行的罪魁祸首。所谓评价中心论,主要是指要把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改革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来抓,要努力突破评价机制这个瓶颈。所谓评价服务论,主要是指教育教学评价要服从、服务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要通过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来支持、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这三个命题构成了一种以评价促改革的逻辑演绎,成为广泛流传的评价改革观。如果从基础教育改革哲学的一般理论来分析这一观念,则不难发现其未必符合事实。

1.对评价障碍论的反思

当前,许多人认为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分数至上”“升学至上”,二者导致了“高分低能”等弊端。在有些论者看来,似乎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都是这套评价机制造成的。

其实,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虽然其本身确实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当前一切看分数、看升学的现象,确实需要改进。但改进的同时,要认识到“唯分数论英雄”“升学决定一切”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分数和升学附加了众多的社会功利因素,而不是教学评价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使分数和升学不再附加众多社会功利,才有可能根治这种倾向。同时,对于分数和升学,如果只顾它而忘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然需要坚决纠正,但如果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在分数和升学上得不到体现,那也是不可思议的。

同时,对于众说纷纭的“高分低能”现象,也不能简单下结论。首先,把学生发展得不理想归罪为评价机制,这不符合教育基本原理。其次,“高分低能”说违背教育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只要测验(考试)比较科学,有信度和效度,高分数和高能力就具有正相关。最后,“高分低能”说缺乏有效的事实依据。从个案来说,“高分低能”或许是有的,但从整体来说,没有事实支持这个论断。

2.对评价中心论的反思

当前,诸多观点认为,现行教学评价机制不利于改革推进,只有突破评价这个改革的瓶颈,把评价改革作为推进改革的中心工作来抓,课程与教学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成就。事实果真如此吗?

评价问题是不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应突破的瓶颈,需要具体分析。在特定环境中,或许的确存在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合理的问题,因而需要在评价机制上有突破。但就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来说,我们认为主要矛盾不是评价机制滞后,而是中国教育发展状况难以满足人们强大的教育需求。也就是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是发展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规模,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提高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教育系统的诸多问题(如择校问题、升学竞争问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问题等)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或明显得到缓解。如果我们的教育资源总量不变,整体质量不提升,那么,不管使用什么学业评价方式来考核学生,都不可能消解考试评价所承载的强大社会功利追求。就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状况而言,大力发展教育是治本之策,而改进评价机制最多是治标之举。评价中心论把评价问题视为教育改革的瓶颈所在,认为这是根本问题,就本末倒置了,也就难以使局面有实质性改善。

就具体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来说,评价中心论也是值得分析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在地包含着教学评价改革,因而强调抓好教学评价改革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学改革不能忽视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它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至于在具体改革中如何摆放评价改革的位置,则不好一概而论。这里想强调的是,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评价改革总体来说是一个第二位的问题,课程问题、教学问题才是首位的、基本的问题。虽然评价问题很重要,但它终归不能取代那些基本工作。

3.对评价服务论的反思

一般来说,评价也要为课程改革服务,强调评价要适应课改,也有一定道理,但从总体来看,把评价为课程改革服务理解为服从、听话,不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评价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在教学评价与课程改革之间,至少存在三重关系:服从、独立和监督的关系。

首先,教学评价有一部分是服从于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一般内在地包含教学评价改革的内容,属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价,理应本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精神,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当教学评价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时,它要服从于整个改革的方向和价值追求,要促进改革顺利推进。

其次,教学评价有时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是平行的、独立的关系。例如,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就是相对平行的关系。高考是高等院校选拔新生的入学资格考试,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是一种社会选拔机制。在推行新课程的形势下,高考的内容范围和程度要求需要有所调整,但是,高考并不依附于课改。用高考的选拔性原则来指导中小学的日常教学评价是荒谬的。用新课改的发展性原则来约束高考也是错误的。在此,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各自保持相对独立性,关注对方而不干预对方。

最后,教学评价有时还扮演着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监督者、检验者的角色。任何改革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教学评价是检验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方式。从这个角度说,教学评价不从属于课程与教学改革,而是高于课程与教学改革。评价服务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忽视教学评价对课程改革的监督和检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