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价方式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1 /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课程与教学评价理念的变革,评价研究的日益成熟,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评价方式、方法也经历了很大变化。这不仅表现为评价主体和对象更加多元,评价方式日趋多样化,而且表现为先进技术手段的引入,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评价方式、方法的变革。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而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依附教师、教师依附学校、学校依附政府部门的评价关系。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是直线式和单一化的,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随着评价主体多元化概念的引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逐步由一元走向多元。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评价学者派特(M.Q.Patton)于1978年提出。他认为,应该把需要使用评价信息的各方面人员邀请到评价中来,请他们提出对评价的要求和建议,以便使评价结果能够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这样,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再只是学校管理人员、教师或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评价客体的教师和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而课程与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现是多向的。在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方面,除了外部评价和他人评价以外,还有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在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面,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社会反馈评价等。应该说,评价主体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来的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显示了他们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43]

2.评价对象多元化

早先的教育评价只评价学生的学力,而且较为关注学生的认知领域,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而在学生的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做出全面评价,反映出评价内容的单一化倾向。目前,我国积极推行创新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多元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意味着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不能仅评价学生的学习,而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评价既要体现共性,也要关心学生个性;既要关心结果,也要关心过程,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是说,评价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依靠成绩测验的结果,还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行为等的考查,其中又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可见,关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逐渐由一元发展为多元,进而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除了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全面评价外,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对象经过长期探索,归纳起来至少还有四个方面:①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对课程设计进行评价,主要是对课程要素进行评价,包括对作为产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材料、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案等的评价。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的评价。②教师教授质量。它主要考查教师是否以课程作为其教学策略的出发点,是否以课程材料(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和其他教学材料)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以及课程材料对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此外,教师使用课程的教学评价还体现在为适应学生不同的需要,对教学材料所做的补充、删节和适应,以及对教学环节、方法、策略、媒体的调节和运用上。③教学系统。它主要考查系统中各有机组成部分的整体效应,以及环境的作用。④教学评价,即对教学评价的评价(也称元评价)。它是指在评价过程中,为了检讨评价方案、实施过程与结果,借以总结成功经验和纠正评价工作之不足,而对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评价进行价值判断。在诸多评价对象中,教师教授质量和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是重点,而学生学业成就则是课程与教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评价活动。[44]

3.评价方式多元化

以往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主要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测量,即采用“指标-量化”模式进行评定,并往往被贴上“科学”“准确”的标签。但随着定量评价方法的广泛运用,其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定量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测验法等,只适用于评价那些能够量化的方面,但对学生的情感、内心、性格等方面的评价很难量化处理。这些都是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的东西,若硬要以定量方法去测评,则容易导致结果的扭曲。随着评价实践的发展,定性评价方法逐渐被引入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定性评价主要运用观察、访谈、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评价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研究结论,它总体上属于“观察―理解”模式。在评价学生发展时,定性评价方法如参与观察法、访谈法、生活体验研究、档案袋评定等常用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需要指出的是,定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起来应用,从而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在二者的适用范围上,定量评价方法适合评价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定性评价方法则适合评价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在评价模式上,不能够只运用“指标—量化”模式,由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许多方面也不能用单一的模式评价。近年来,在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中积极引入了多种评价模式,如CIPP模式、目的游离模式等。同时,国外发展起来的诸多新的评价方法也被积极介绍并引进,如表现性评定法、成长记录袋法、小组协议评定法、激励性评定法、学习日记法、情境测验法等。应该说,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可见,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进行整合,有利于弥补量化评价中对被评价者的忽略,又可以克服定性评价中对评价者素质的过分依赖;有利于弥补量化评价中的机械性与孤立性,使评价结果更深刻;有利于弥补定性评价的逻辑性不足,进而提高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与逻辑性。

评价方式除了定量与定性之分,还可根据评价出现的时机及评价结果的用途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前进行,目的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诊断性评价可以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例如,掌握知识的基础、学习动机、发展水平、身体状况及家庭背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安排,例如,通过诊断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为学生编班或分组、进行教学讨论、选择教学方法等提供依据;辨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查明原因,准确确定补偿教学计划,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性评价,通常伴随教学过程而展开。形成性评价在量化的评价如考试测验之外,特别注重质性的描述性评价,如档案袋、作业作品、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评语等。形成性评价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方式。它常通过让学生完成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交谈、调查、作品分析等方法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总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完整教学过程的总体结果进行的评价,又叫终结性评价,它通常在一门课程或一项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进行。

当然,课程与教学评价方式不局限于以上几种,不同评价方式各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在评价活动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及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劣,综合考量,理性选择,使其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