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过程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行,作为高中会考继承与发展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何去何从的问题再一次摆放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前。
2007年,山东省、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进行新课改,同时宣布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随后每年进入新课程实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都宣布实行统一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而全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
2004-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江苏、海南、浙江、黑龙江、福建等省,对实施学业水平考试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多数学校教师认为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很有必要。
2008年1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要在高考成绩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察。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要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方面,进一步探索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选拔办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要进一步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可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为录取依据。
2009年10月,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所作的《坚定不移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开创素质教育工作新局面》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使之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课程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把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至此,国家教育发展意志确定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应有地位。
事实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过程性的考核,也作为水平考核应该得到强化。其与选拔性考试的性质与功能完全不同。但是,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是否应该全国一致值得商榷。北京市在学业水平考试还处于高中会考阶段就对此进行了改革。这项改革意义深远,坚持了多态性过程考核的价值,同时又对大一统的忽视个性特长的考试内容提出了挑战。
(二)北京市的会考替代改革
1.会考替代
2001年2月2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意见的通知》指出,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进行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学校,经学校申请,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用部分专业课程替代2至3科的全市统一毕业会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不能替代)。北京市一些普通高中的某些综合高中试行了会考替代政策。例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在2003年开始施行会考替代政策,该校获准用3个会考科目:素描、色彩、速写,代替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
会考替代是综合高中办学体制下,高中学生所享有的一项特殊政策,高中学生入校后,物理、化学学科即为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免学免考,毕业考试时可用学校校本课程的学习考试来替代,这对于理科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只要在规定时间通过替代科目的考试,就相当于通过了物理、化学的市级会考,成为最终能否取得北京市高中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享受会考替代政策的学校有崇文门中学、徐悲鸿中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京源中学、顺义九中、昌平实验中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附属中学、陶行知中学、通州运河中学、红螺寺中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知行中学、大成学校等。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附属中学规定,凡美术班学生可用专业课程代替物理、化学、生物会考。徐悲鸿中学的学生参加艺术类高考和会考,理、化、生会考可用美术类的素描、色彩、速写成绩替代。
2007年,北京市教委对会考替代政策又进一步完善,发布了新的文件指出,原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学校,因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需实行科目替代的,须重新进行登记审核。替代科目原则上为2-3科,语文、数学、外语不得替代。替代科目的考试结果,应按实际内容和成绩记录。[8]
据媒体报道,2012年12月21日,北京市崇文门中学高二年级149名学生以饱满的精神、认真的态度、诚实守信的操守完成了物理、化学学科的替代科目的会考。另外还有生物的会考替代将于2013年上半年夏考时进行。该校综合高中替代科目会考工作从命题、组考,到阅卷成绩发布都是由学校组织完成。为维护此项工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校会考办将严格按照市级会考精神,认真组织、周密部署,精心筹备,从出台考试方案、预案、向区市申请报告、组织学生报名、命制试题、印制试卷、考前动员、监考培训、考务准备、监考、阅卷等一系列工作,都力求做到规范有序。
2014年1月10日,《北京考试报》报道[9],在春季普通高中会考中,北京市共有27所综合高中、特色高中获准可进行部分会考科目的替代考试。替代科目原则上为2至3科,语文、数学、外语不得替代。替代科目的考试结果按实际内容和成绩记录。
2.免考政策
在实施会考替代政策的同时,北京市还出台了对特殊学生免除部分会考科目的政策,即免考的政策。“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对在高中阶段入选市级以上体育集训队的高中在校生可免予参加部分学科(免考科目最多不超过5科,其中语文、数学、外语3科不能免考)的全市统一毕业会考,所免科目的成绩由学生所在学校根据其平时成绩确定。”[10]
2007年,北京市重申了该项政策。高中阶段入选市级以上体育或学科集训队,参加北京市或国家级各种比赛(竞赛)的选手,其时间与会考时间冲突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免于当次相关学科会考,免试科目成绩以平时成绩评定。原则上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不予免试。
3.与境外联合办学的国际学校课程替代会考
北京市借鉴了有关省市的中外学科课程融合的经验,也允许某些国际学校在高中会考时实行替代的办法,解决了学生不能同时获得中外双方认可的学历文凭的问题。
2011年4月,海淀区教委批准,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11]“中美高中课程合作项目”6门学科可以会考替代。该校学生只需参加语文、政治、历史、地理4科会考,其他学科均由学校自主命题的国际课程考试替代,考试合格后可同时获得中、美双方高中毕业证书。该校为了学生获取世界名校录取资格,科学配备相应课程,包括英语课的中学AP课程、国家必修会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托福、SAT备考、升学指导课程、社会实践;等等。
北京王府学校是一所从民办学校过渡到国际学校的中学。2003年,北京王府学校携手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开设A-level及IGCSE课程[12],成为北京首家剑桥大学国际教育考试中心。该课程在全球范围被广泛认可。2006年,北京王府学校又率先引进美国AP课程,成为我国开设AP课程最早,专业学科最多的学校。该校AP教师100%通过美国大学理事会AP课程审核,多达22个专业学科获得美国大学理事会的认证,学校AP教师团队可以同时开设21门AP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也是被美国大学理事会认可的中国AP教学示范校。在高中会考方面,王府学校学生获取北京市高中毕业证书的统考科目由9门缩减为政治、语文、历史3门,其他6门由学校采用国际课程替代。
4.学校自行组织会考
在北京市有些政府倡导的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中,那些自行安排新课程实验的学校可以自行组织会考,打破了全市统一举行会考的旧模式。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等一批示范高中获得了自行排课、自行会考的政策。每次会考结束后政府有关部门都会对会考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相关质量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