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百废待兴,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加上当时全面学习苏联,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出现专业化的倾向,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1950年5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讲话中指出,根据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方针和任务,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并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6]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高级建设人才”和“新型知识分子”呢?1950年8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即“培养通晓基本理论与实际运用的专门人才,如工程师、教师、医师、农业技师、财政经济干部、语文和艺术工作者”[7]。由此可见,当时确立的主要是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怎样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呢?钱俊瑞认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为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的建设服务,必须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首先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包括长远的与目前的、直接的和间接的需要),必须为此而实行具体的适当的专门化的教育,培养上述的高级建设人才,而决不可采取‘为教育而教育’‘为学术而学术’‘孤芳自赏’,与国家建设的需要脱节的方针。”[8]
在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综合性大学、重点大学,其人才培养也是高度专业化的。如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综合大学会议明确指出:“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在理论科学或基础科学(自然和社会)方面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9]1954年10月印发的《高等教育部关于重点高等院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规定:“重点学校必须培养质量较高的各种高级建设人才及科学研究人才。”为了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专门化,从1952年开始,我国连续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院校调整,重点是“整顿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首先是工学院”,这里的整顿实际上是将综合大学进行新的撤并,以加强专门学院的建设,归根结底,是要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当然,我们这种专门人才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但在实际过程中,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智育为中心。
此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高度专门化的。这种专门化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思想意识的专门化,即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的一元化和忠诚化;二是业务素质的专门化,即必须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如1961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11]“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具有健全的体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