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学城的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提供了条件。1998年,我国本科院校校均规模4418人,2004年校均规模增加到13561人,是原来的3倍多。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经费来源和高等学校的硬件设施来看,如果没有这几年大学城的建设,对很多高校而言,扩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二,大学城的建设有利于高校资源优化和体制改革。兴建大学城,将若干所高校聚集在一起,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资源,节约用地,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大学城的兴建改变了我国单一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拓宽了融资渠道。通过大学城这一载体,高校可以集中自身和市场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再者,大学城以一种集约式的发展道路,为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可能。一些好的改革思想,如办学体制多元化、投资体制市场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及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共享等,在原有的校园里可能难以实施,但在大学城这样一个一切从零开始的场所,不仅容易实施,而且代价和风险要比在原来的学校小得多。大学城这一新的办学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
第三,大学城的建设能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首先,随着大学城的建设,大学城将会入住大批的学生,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消费群体。按照大学城在校生规模5万人,1名学生及其带动的最终消费1万元计算,大学城内的学生在大学城及其周边地区一年的消费总量就将达到5亿元。再加上大学本身的消费和教职工的个人消费,这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从消费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大学城建设必然会带动区域经济快速联动地增长。其次,当前影响与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已不再是物质资本,而是技术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城,尤其是由高水平的大学组成的大学城,对企业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大批高科技企业因为大学城的吸引而在城区周围落户,这不仅带动了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最后,大学城文化氛围浓厚,对周边具有辐射作用。这对于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科技素质,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城市形象也有重要的影响。
当然,我国大学城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许多大学城建设以兴办教育之名而行圈地之实。国家审计署2005年公布的对杭州、南京、珠海和廊坊四个城市的大学城建设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城建设存在着严重的违规审批和非法圈占土地问题。例如,杭州市的小和山和下沙大学城建设征用土地中含基本农田5262亩。2001年、2002年,东方大学城开发有限公司以建设大学城配套设施等名义,与5个村委会非法签订协议,圈占农民集体土地10636亩,并用其中的6640亩土地建设了5个标准的高尔夫球场。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规定,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但是这些开发商打着教育的幌子,巧妙地获得了低价的土地。②大学城建设的规模过大。我国大学城在初建时期一般只有几平方千米,但现在圈地面积越来越大。其中,湖南岳麓山大学城44平方千米;河南郑州大学城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都是50平方千米;已开工的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占地17平方千米,二期规划43平方千米;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面积则高达70平方千米,相当于目前26个北京大学的面积。巨大的规模为大学城今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有些大学城可能还没有进入成型期就会因为生源不足而变成空城。③大学城建设贷款比重过大,存在着偿贷的风险。目前我国的大学城建设不管最终采用哪一种投资形式,经费主要都是来源于银行贷款。如截至2003年,南京江宁大学城和仙林大学城的银行贷款为27.28亿元,占实际到位资金的71%。而廊坊东方大学城建设的50亿元投资,宁波大学城建设的32亿元投资,广州大学城建设的120亿元投资,也主要是靠银行贷款。因此,返还银行贷款,对参与大学城建设的各方,尤其是对高校来说,将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压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