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物移,宁静淡泊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析】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在人生的浩瀚海洋中始终漂**着一叶扁舟,它坚毅自信,果敢不疑,不随波逐流,不轻信盲从,不见异思迁。面对死亡,它敢于以卵击石,这就是真理。人应该立志追求真理、服务社会,并以此作为人生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而经常面临的是艰苦环境,想舒舒服服地实现人生目标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尖锐的矛盾面前怎么办?孔子认为真正忠于道者必须不顾及条件的艰苦,坚持不懈地奋斗。倘若又想奋斗又害怕艰苦,那就免谈了。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有可能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真要是如此,那也就不用和这种人谈学问、说道了。换句话说,孔子强调实观人生目标必须与艰苦奋斗紧密相连,成功永远属于那些不怕艰苦、不耻恶衣恶食者。因为孔子敏锐地看到了这样一种鲜明的景象:那些衣食精美、富贵荣华的达官显贵们常不能像家世寒微者那样坚持节操,为国尽忠;那些厕身于朝廷高堂上的春风得意者,常不能像那些在山野上辛勤劳作的躬耕者那样料事如神,深明道理。同时,那些以野菜之类来充饥的贫困者,常常多有那清爽如水、纯洁似玉的高洁人品;而那些惯于华衣美食的富贵者,反而极易为了保持那些锦衣玉食而显出甘做奴隶的软弱性格和嘴脸。为什么会这样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那些家世寒微的劳动者倘处得好清贫的生活,他就能因淡泊而明志,因明志而对人对事应对得当;而那些高官厚禄者倘过分地依赖于富贵,他就有可能过分地沉湎于富贵温柔乡之中,逐渐消磨了自己的斗志,在关键时刻,甚至会为了保持眼前的那些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而丧失了气节与志向。孔子的这个见解哲理深邃,人生体味丰富。
三国时期蜀国的名相诸葛亮,心怀济世救民的高尚志向,有自比管仲、乐毅的自信心。而他这种志向、自信,并不是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担任军师、丞相之职后才建立的。恰恰相反,他的志向与自信都是在他隐居隆中,过着山野村夫的生活时就形成的。那时,他过着结庐耕学的生活,即使在自己结砌的茅庐中,以耕耘种田为生,在学习方面也绝不松怠。生活虽清苦,他还是十分关注世事局势的变迁,不时与知心朋友一道谈古论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与主张。这种举止又与他的高尚志向合在一起,使他赢得了时人的敬重,被视为卧虎藏龙式的人物。所以,当刘备慕名恭请他出山时,年刚二十七岁的他才能了如指掌地纵论天下的形势,才有那名传千古的《隆中对》。可以说,没有淡泊明志的青年诸葛亮,就不会有日后被视为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他自己也最懂得淡泊与明志的关系,所以,日后他还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恼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穹庐,将复何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传诵至今的名言,是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也是他一生叱咤风云的底蕴。
与堪称淡泊明志楷模的诸葛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诸葛亮受托辅佐的蜀国后主刘禅。这位“阿斗”则可称为因浓艳而损志,从肥甘而丧节的典型。刘禅不同于其父刘备,虽也经历过战乱,却多是生活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父辈出生入死,九死一生,为他打下一片江山,留下一点基业。但当时形势不容乐观,北面魏国虎踞龙盘,东面孙权据险而守,西面少数民族人心也未必永远诚服,要巩固基业,向外拓展,没有宏图大志,是难以立足的。但是,刘禅却无大本事,更可悲的是他成天混迹于后宫,与嫔妃寻欢作乐,早把“进取”二字丢在九霄云外,更谈不上建树起高远的志向。有诸葛亮凭着一股鞠躬尽瘁的劲头,蜀国还能出兵伐魏,刘禅还能背靠大树好乘凉。诸葛亮死后,刘禅就一筹莫展了,到了魏兵大军压境之时,他就只有乖乖投降的份了。当他被魏兵押到洛阳时,在司马昭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刘禅看到了蜀地歌舞,非但未勾起亡国之恨,还笑个不停,当司马昭问他:“你不想念蜀地吗?”他脱口而出的回答竟是:“这里很好,所以我不想念蜀地。”从而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笑柄,历史上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
这不仅是蜀国的悲剧,更是诸葛亮的悲剧。读一读杜甫的《蜀相》怎不令人感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无深刻的人生体验者,是不知淡泊之难能可贵,不知淡泊有助于明志的。只有那些有丰富的社会阅历、通晓人情世故而又尽尝人世的浓淡滋味者,才会知道淡泊有助于坚守远大志向,才会拒绝那纷乱而又华而不实的生活,甘于淡泊的人生,从而在天地间留下了一个清雅的名声。
那么,说“非淡泊无以明志”,是否太绝对了呢?不是的。因为淡泊能使人清心寡欲,使人不至于过分地执着于财富、权势和名誉,能够体察到名誉、权势等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从而超越那种短浅的功名目标,建树起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志向。淡泊也能使人不至于被过分繁杂的生活头绪所迷惑,使人得以纯洁自己的身心,从而培植出超尘脱俗的心灵。心静气定,无疑有助于实现自己的高远志向。总的来说,淡泊是明志的基础,明志则是淡泊生活的升华。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笠翁说,人生就是戏台,历史也不过是戏台,而且只有两个人唱戏,没有第三个人。哪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这句话又引起另一则有名的故事。相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游江南,站在江苏的金山寺,看滚滚长江上有许多船来来往往,他问一个老和尚:“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老和尚当然不知道这个问话的人就是当今皇上,他说:“住了几十年。”又问:“几十年来看见每天来往的有多少船?”老和尚说:“只看到两只船。”乾隆惊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何几十年来只看到两只船?”老和尚说:“人生只有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乾隆听了很高兴,认为这个老和尚很了不起。李笠翁和那位老和尚,为什么对人情世事看得如此透彻,就在于他们在淡泊中培植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心灵,才不被世上那纷乱而又华而不实的生活所迷惑、所羁绊。
当然,要真正地过并且过得好淡泊的生活,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人生总是有许多追求、许多奢望,比如功名、富贵、金钱、美色等等,好东西谁不喜欢呢?孔子自己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是,对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不能抵御外界声色犬马的**,玩物丧志,轻则荒废学业、事业,重则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