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析】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和意志刚强,因为他们任务重大而前程遥远。他们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还不重大吗?他们奋斗到死才停止,难道还不遥远吗?”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有被人误解的时候。人和人消除误解的方式不同。有的人火冒三丈,非要找人弄个是非分明,水落石出。有的人淡而处之,让时间的流逝和事态的发展去洗掉层层尘埃,最后将事实自然澄清。三国时陆逊的弘毅与忍辱负重,就是后一种。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属江苏省)人。为人忠厚,凡事都能容让别人,不计恩怨。
由于陆逊受到孙权的器重,便有人到孙权那里告点状。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淳于式对陆逊不满,给孙权上书,指责陆逊在打仗过程中向老百姓征收物资数量太多,给百姓造成困难和忧虑,而且讲得很夸张。
战事结束后,陆逊回到孙权身边。孙权将淳于式的指责转告给陆逊,陆逊没有说什么。孙权接着又问淳于式的为人和表现怎么样?陆逊极力称赞淳于式,说他是个很好的官吏。
孙权奇怪地问陆逊:“淳于式背后告你状,你却如此赞扬他,这是为什么啊?”
陆逊回答说:“淳于式告我的状,虽不完全符合事实,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因为他告了我的状,我就在您面前讲他的坏话,那我就不是一个正派的人了。”
孙权听了,很钦佩陆逊的为人,说:“你真是个忠厚的人,胸怀如此宽阔,一般的人是很难做到的啊!”
吴黄武元年(222年),刘备领兵征讨吴国,孙权命令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朱然、潘璋、宋谦、孙恒等5万大军抵抗刘备。陆逊当时统率的各部队的将领中,有的是孙策的老将,有的是皇亲贵戚,资历比陆逊老,地位比陆逊高,有些看不起陆逊。因此打起仗来,往往不听陆逊的指挥,各行其是。陆逊看到这种状态,很是着急。在一次战斗之前,陆逊又碰到难处,有几位老将军不服从军令,各持己见。陆逊没有办法,只好以手握剑,十分严厉地说:“你们应该知道,刘备是闻名天下的英雄,连曹操都很怕他。现在刘备的军队已侵犯了我们的边境,大敌当前,我们应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抵抗刘备。你们各位将军都是身负重任的人,而现在却互不协调,不听指挥,实在太不应该了。”
听陆逊说这番话,将领们才有所收敛。
陆逊接着又说:“我是书生出身,资历威望都不如各位老将军。但我已受命指挥大军作战。国家给予我这样的重任,是相信我能不负重托、忍辱负重,团结大家完成使命。国家委屈各位将军,接受我的指挥,各人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没有理由推辞。否则如何对得起国家的恩典呢?”
最后,陆逊严肃宣布:“军令如山倒,有谁敢任意违抗,我只能依法惩处了。”
各位将领这才统一行动,不敢各行其是了。
陆逊在战争中出了很多计策谋略,用火攻的办法烧了刘备的营寨。结果连破刘备四十多个军营,蜀军将士死伤数万人,把刘备打退到白帝城。
战争结束后,大家总结打胜仗的原因,很多成功的计谋都是陆逊策划的。那些老将们才真正口服心服了。从此陆逊的威信大大提高。
有一次,孙权问陆逊:“在击退刘备的战役中,你遇到这样大的困难,当时你为什么不把将领不听指挥的情况报告我啊?”
陆逊回答说:“各位将军都是国家的功臣,要依靠他们创建大业。您对我如此信任,交给我的重任和我的才能很不相称,但为了对国家有利,我能做到忍辱负重。从前蔺相如能容忍廉颇、寇恂能包涵贾覆的佳话,实在叫我钦佩。我和他们相比,还相差很远呢!”
孙权听了,连连称赞:“说得好,做得对!”于是聘任他为辅国将军,封他为江陵侯。
忍辱负重与忍气吞声绝对不是一码事。忍气吞声者没有原则,无论事大事小,一概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者也无自信,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
忍辱负重者则不同。以陆逊为例,他之所以能忍受部将对他因误解而产生的不敬,是因为他身负抵御蜀汉大军的重任,他不能因小失大。同时他也坚信,随着最终打败蜀汉的进攻,一切误解也将烟消云散。陆逊在面临老将军们蔑视小看他、不听指挥的困难情况下,忠厚待人、忍辱负重,不以统帅自居,对各行其是的将领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以超众才能和智慧战胜了刘备。这种为了大局委曲求全的处事态度也最终得到了别人的尊敬和信服。陆逊的弘毅与忍辱负重,是一种大将风度、大将胸怀、大将谋略!
人生在世,任重而道远。这要求我们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并且能够忍辱负重,在各种不利情况下仍坚持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