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14(1 / 1)

论语64个人生智慧 张瑞 1309 字 2个月前

克服私欲,才能刚毅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解析】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

在现实中,一般来说,一个人很难做到刚毅不屈,无私正直,原因就在于心中还存有私欲,而私欲又是人的一种本性。这种矛盾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身上,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用正直来压制私欲的过程就几乎成了奋斗的大部分内容。而在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和仁人志士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正直刚毅而无私欲是他们共有的品质。

心中无私,才能做到自己为人刚毅正直,办事公正有度。这既是一种高洁的品行,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智慧。东汉时期的马皇后,在这方面的表现就很令后人敬服。

东汉光武帝时期,有一位南征北战、功勋赫赫的名将马援。他有个女儿,自幼聪明伶俐,然而,不幸的是母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马援又长年征战在外,关照弟弟、妹妹的家事,不得不过早地落在她的肩上。这也使她早早地懂事、成熟起来,马援后来在征讨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实现了“以马革裹尸还葬”的雄心。马援死后,光武帝爱怜其后,将马援十三岁的女儿召入宫中,留在阴皇后身边使唤。太子刘庄(即汉明帝)见其秀丽端庄,礼仪周全,渐生感情。公元57年2月,光武帝死后,刘庄继位,立马援之女为贵人。公元60年2月,又立贵人马氏为皇后。

马皇后是个才貌双全、很有能力的女性。她在宫中熟读经史,尤其喜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所以,涉及国家的重大政令,她总能提出自己比较高明的见解,使汉明帝很佩服。公元70年,有个叫燕广的人揭发楚王英有密谋造反之嫌,汉明帝没有调查清楚,就大兴问罪之师,将楚王英赶到丹阳。英自杀,京师之内凡与英王有牵连的亲属、朋友、诸侯、州郡豪杰都被连坐,上千人被赶出京师,全国因楚王英一案下狱的有数千人。公元73年,又发生了类似的冤狱。马皇后对这种情况非常忧虑,她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大胆向明帝谏言,说明这样发展下去十分危险,将危及自己的统治。明帝采纳了马皇后的意见,制止了这类事件的恶性发展。马皇后能够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反映的问题,平等而又宽宏待人。凡有人想要通过她向明帝反映情况,她总是能认真地听取,认真地思考、调查,以便把真实的情况反映给明帝。

马皇后没有生子,汉明帝因见她考虑事情周到,又有较高的修养,就把贾妃生的儿子刘旭送到她身边,由她抚养教育。马皇后则以自己的严格律己,教育、影响刘旭。她在生活上注意节俭,爱穿粗布衣服,衣裙也不饰华丽。在宫中她经常对宫妃们说粗布衣料容易染色而又大方耐用。所以,经她提倡宫廷生活一度变得严谨而俭省,后来的人们既尊敬她,又愿意接近她。

公元75年8月明帝卒,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为了辅佐刘炟,使其了解前朝的历史,她开始撰写汉明帝起居注。马皇后的哥哥马防,曾任负责汉明帝健康以及用药方面的官吏,本应在起居注中提到一笔,但是,马皇后只字未提。章帝看了对太后说:“我的舅舅在父皇身边忙碌一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书中总该写上他。”马皇后却说:“他们多尽些力是应该的。”

她从不凭借自己的地位,为亲戚谋私利。反之,她对兄弟们平日的言行要求非常严格。她曾向京城官吏们表示:如有马家兄弟违犯地方法令,请依法制裁并报告给我,他们若做了好事,也请给予表彰和赏赐;眼下他们都有一定的官职,如不称职或违法,就应当罢官,送回老家。

汉章帝初登基时,曾打算给几位舅父加封爵位,一些拍马屁的大臣也怂恿年轻皇帝这样做。马皇后却坚决不同意。章帝担心不封侯于众舅父,会使他们终生怀恨皇帝。马皇后经过反复认真地考虑,为章帝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她说:高祖时就有规定,没有军功者不能封侯,马氏兄弟目前还没有给国家立下什么军功。何况现在国家连年遭灾,谷价长了好几倍,我为这些事昼夜不安。你未成年时,一切依靠父母,现在你已成人即位了,就应该全力去实现你的志向,把国家治理好。只有这样,我才能放心。你应该鼓励你的舅舅们努力建功立业。章帝听了这番话,深受感动,终于打消了给舅舅封侯的念头。他鼓励舅舅们去沙场建立军功。公元77年8月,马防同耿恭率兵平定西羌。第二年,马防又大败西羌兵,年末,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

公元79年6月,为宫廷和国事操劳一生的马皇后得了重病,她不相信那些神巫邪术,也不欢迎人们为她而祈祷。不久,马皇后离开人世,死时才四十几岁。

马皇后的一生,可谓是行事公正、做人无私的一生。她虽贵为皇后,但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卷入后宫的勾心斗角之中,不但留下了令名,同时也合情合理地维持了家族利益。而这一切,是与她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分不开的。

当然,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当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时,我们会感到特别高兴。当老师对学生说你答对了的时候,学生会觉得骄傲和快乐。相反地,如果老师说“你答错了!你没有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就会因此害怕自己又答错,反而会答错得更多。但大多数人都应该知道,在人们所做的事情中,很少有人能说哪些事情是百分之百正确或百分之百错误的。然而,不管是在学校也好,公司也好,还是从事政治活动或是在运动场上,我们所有的社会系统都只能容忍我们做出正确的事情。结果很多人都在充满防御的心理下长大,而且学会掩饰自己的错误。还有一种人,他们在被指出错误之后,因为害怕再犯错,干脆就什么事情也不做。他们会变得既紧张又有抵触的心理。

当然,如果采取相反的态度,即对任何事情都认定我对你错,这也是不明智的。一句俗话讲得好:“或许你会因此而赢得某场战役,可是你最后可能会输掉整场战争。”有些人固执地认为自己无时无刻都对,而且他们在辩赢了之后,还会对别人幸灾乐祸,自我吹嘘,这种人是典型的令人无法忍受的,装出什么都懂的样子,只会让别人讨厌而已。

对这些人我们要奉劝:与其装出一副自己什么都对、洋洋得意的样子,倒不如做错事情的时候勇敢承认比较明智一些,如果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人在你做错事情的时候贬抑你,你内心应清醒地明白这个人的心理大概是有些问题;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斩钉截铁地说自己对,并常常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人,人们便会对他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