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要有信用
【原文】
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解析】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好比大车没有,小车没有,它怎么能行走呢?”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应讲求信义,切不可为一点小利而背叛已许的诺言。否则,失去了信用,就有可能寸步难行:“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信,就是重承诺,说到做到,肯于负责。孔子说做人、处世及对朋友,“信”很重要,无信誉是绝对不可以的。尤其一些当主管的人,处理事情若不多想想,骤下决定,以致随时改变,就会使部下无所适从。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和两个字是古代车辕前面横木上楔嵌的起关联固定作用的木销子(榫头)。是用牛拉,以载重,所以是大车;是用马拉,以载人,所以是小车。没有和就无法拉车,这都是车子上的关键所在。所以孔子说做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有如大车上的,小车上的,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
孔子之所以把“信”强调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在他看来,信,作为说话算数,做事靠得住来讲,也就是“忠”的表现。孔子在强调言行一致时,常常是忠信并提的。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去到偏远落后部族地区),行矣(也行得通)。”由此可知,忠的表现于外,就包括“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而忠又是孔子反复强调的道德规范——忠、恕、让、孝四原则之首。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忠有着特殊的作用。这里我们不去过多论述。我们单从“信”在待人接物、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的重要作用,亦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信”是慧眼独具的。
俗话说:“凡事信为本,一身到处宜。实心无处假,百行有根基。”从古到今,言而有信的人受到人们的欢迎、赞颂,其事业也得到人们的支持。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信”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这道理就在于信可以明德,信可以诚,信可以树威。
以信明德。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经常教导子女要诚实无欺,并以身作则。某天,曾参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她就诓哄孩子,说回家后就杀猪给他吃。等她赶集回到家里,一眼看到曾参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她忙问究竟。曾参说:“你不是对孩子讲好,赶集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吗?”妻子急忙劝阻道:“我这样说,只是为了哄住孩子,你怎能当真呢?”曾参对此颇不为然,说:“我们不能哄骗孩子,因为孩子时刻在模仿父母,现在你哄骗他,等于教他用同样的方法去哄骗别人;而且当他知道你是哄骗他时,他就不会再信任母亲了,将来你如何教育他呢?”最终曾参还是杀了猪,让孩子吃到了猪肉。更重要的是,他使儿子感到父母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父母的威信在孩子的心目中更稳固了,也使儿子懂得了做人须诚实的道理。
以信为本。春秋时期,晋文公一次准备了三天粮草包围原,并允诺三天不攻下原,便立刻撤军。到了第三天,原仍没有攻下,有人建议晋文公再观望一时,但晋文公说:“‘信’是立国的基础,也是人民的庇护所。即使得原而失信,还有什么利益可言?或许还可能因小失大。”于是,晋文公便传令三军依言撤退,三军欢呼雀跃以拥戴晋文公。
以信树威。战国时期,商鞅“徙木立信”以推行新法的故事,可算是以信树威、取信于人的典范。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后来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掌管国家军政大权的官),并具体负责掌管变法事宜。公元前359年,商鞅起草了一个新法令,新法令的主旨在强本抑末,奖励耕战,其条款主要是:
1.在社会制度方面,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的旧氏族制度生活习惯。把相近的许多小乡邑聚为县,设令丞,制定行政体系的组织。废除旧氏族社会聚族而居的土地上的阡陌封疆,开辟为田亩。
2.在内政方面,令民户五家为保,十家相连。有奸人互相告发,不告发的腰斩;告发的与斩敌者同赏,隐藏的与降敌者同罪。民家有二男以上不分居者加倍征赋。严分阶层秩序和尊卑关系;按照等级尊卑规定服制并分予田宅、奴婢。
3.在军事方面,有军功的,按功受爵;宗室贵族非有军功不得享有“爵秩”。
4.在经济政策方面,按田产多少征收赋税,划一各氏族部落的斗桶、权衡、丈尺。奖励生产,人民必须努力从事耕织,产量多的免除徭役负担。做小生意的或懒惰贫穷的都罚作官奴。
秦孝公看过之后,认为很好,就要下令执行。商鞅说:“主公先不要忙着下令。”秦孝公不解其意,商鞅解释说:“常言说得好,‘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必须先取信于民,让百姓知道我们说了话是算数的,新法一公布必须照着执行,只要百姓有这样一个牢固的概念,下一步就好办了。”
秦孝公听了这话,觉得很有道理,就说:“这事但凭左庶长主张。”
这一天,商鞅派人把一根约三丈长的木杆立在城南门口,并令专人守候着。人们不知道城南门孤零零地立着一根光秃秃的木杆子有什么用,都围过来看热闹。过了一会,左庶长商鞅来了,他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杆儿扛到北门去,赏黄金十两!”围观的人们一时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人群中没有应声的。这也难怪,这是和官府打交道,谁知他们又要出什么花样,就凭这根木杆,扛上走这么点路,就能赏黄金十两?世上哪有这等便宜事,说不定会找你的麻烦。人们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去没事找事。
这时左庶长又发话了:“怎么没有人扛?赏金少了?现在我郑重宣布,谁执行我的命令,把木杆由此扛到北门,赏黄金五十两!”人们听了,吓得直吐舌头。
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人群中有个好逞能的小伙子,心想:不就是扛一根木头拿赏金吗,即使拿不到赏,他又能把我怎么着,我倒要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挤到前面说:“我来扛!”他的话音刚落,一些老人就小声嘀咕:“初生牛犊不怕虎,逞这能干什么!”小伙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他扛起木杆就往北门走。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都拥挤着跟在后面。
小伙子把木杆扛到北门放下,左庶长商鞅走到他们面前,叫人捧过黄金来。商鞅拍了拍这年轻人的肩膀说:“小伙子,好样的,能听从朝廷的命令,按着命令办事,应当受奖!”五十两黄金送到小伙子的手上。小伙子愣住了,围观的人群愣住了,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只见商鞅提高嗓门说:“大家记住,朝廷命令的公布,一定会照办的。我左庶长说话办事是守信用的!”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播到秦国各地。秦国民众都说:“左庶长有令必行,有赏必信,我们心里有数了。”
商鞅看到官府已经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于是请秦孝公下令颁布新法。
这则故事通常被称为“徙木立信”。本来,移木与变法毫无关联,但在这里却让商鞅巧妙地联系了起来。移木不过是一件区区小事,但唯其事小,使众人确实感到现在的官府发令必行,重赏有信,既然今天能“赏不逾日”,以后也会“罚不还口”的,再也不敢把官府的告示当儿戏了。这样一来,商鞅就在社会心理上确立了民众对官府的信赖,也就为新的政策、法令的顺利推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理解和支持。
新法令公布以后,秦国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战士们在战场上打仗十分英勇,为个人私事打架斗殴的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提高了,投机骗钱的人和懒汉少了。没有军功的贵族失去了特权,不能再作威作福。立新功得到奖赏的人,感到分外荣耀。商鞅变法的成功,应该说与他的“徙木立信”的轰动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
诚实信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品格。即使在市场经济中也离不开这条原则。有一句老话说“成大业者必有大德”,你越是讲诚信,越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成正比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成熟时,这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认为要获取更大的利润,就必须用欺诈手段或者不诚信的方式来获取,这恰恰是错误的。前几年南京冠生园发生了月饼陈年馅的问题,现在这个企业已经倒闭了,根本谈不上任何利润了。你本来想用这些手段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适得其反,到头来还是身败名裂。因此,你要长期在市场上做下去,就必须对顾客确实像上帝一样,要尊重他,要满足他的需求,要真正的全心全意的为他们服务,才能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