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获得《恒山志》的那天晚上(1 / 1)

运气越来越好!我们不但拥有了浑源城两部重要编年史中的一部,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天晚上得到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1763年,《恒山志》被重刻成木版,从那以后一直保存在州衙门(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州法庭?)。显然,从那以后,《恒山志》就再也没有被重刻过。不过如果需要,这些雕版还可以拿出来再印刷书籍。另一方面,1763年的编者保存了早期的各种资料,包括写于200年之前的一部长篇专题论文,还有更早一个版本的序言。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100年里出了10个版本,每个版本都从前一个版本继承一些有价值的特点。可是序言的数量最令人难以置信,书中居然有8篇不同的序言,其中两篇是手稿真迹,一篇是用现代的白话文写的,其余都是用各种古文写的。整个著作分为五个题目:乾、元、亨、利、贞。如果我们停下来了解一下这些资料,也许能窥探到中国人的精神。

这五个字是五经之首《易经》中开头的五个字。首先要指出的是,《易经》作为五经之首,主要是一部关于占卜的著作。它的语言正如人们所料,是玄妙费解的,因此出现了探讨这部作品本质的各种理论。《易经》整个系统的基础就是一组64种不同的虚线和实线。

这五个字的顺序在汉语中可能是最常见的,就像我们在地理中排列各大洲的顺序一样——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以对一个中国儿童提起“乾”,他很可能会马上接着说出“元、亨、利、贞”。因此,这些山志的作者在整理材料时,知道自己必须把这些材料放进五卷书中,于是他便想到了用这五个字作为标题。

撇开这种随意的分类,仅仅把这些材料作为参考,我们发现了下面这些资料——几张“真形”图,上面有对五岳的注释;用红色印刷的清朝皇帝的诏书,尤其是康熙的亲笔签名;附有昴宿图的《星志》。以上是乾卷。山脉的地形,有关(恒山)名称和祭祀的记载,有关分封或授予爵位的记载,庙宇的名单、特产、动物、逸闻、溪流、各种来源的注释、隐士和古迹。所有这些杂录组成了元卷。浑源州地方官员摘录的道教经典组成了亨卷。祈祷文、纪念文、碑铭题字、庙宇的记录、请愿书、序言、一名香客的日记,这些都是利卷的内容。贞卷所收的全部都是诗歌,这一卷也是全书的最后一部分。

了解了这部汇编的真正特点之后,我们感到自己就像一个苏格兰人面对着羊杂碎布丁一样两眼放光。也许我们更像是号手杰克,躲到了一个最舒适的角落,一页页地翻书看,不时地拿出一个话梅塞进嘴里。我们从浩瀚的书卷中选出了一些关于妇女的故事,还有一个老隐士的故事,以及一个大杂烩似的简单附录。

浑源的地方官员贺澍恩是《浑源续志》的作者,他用了大量篇幅(十卷)来记录妇女,并写了一篇精彩的序言:

夫松柏劲正,不争桃李之芳。冰雪严凝,讵绚云霞之采。在易,坤道成女,含章守贞,或激而为义烈,或发而为孝慈。阐扬幽隐,扶植纲维,守土弗亟。责将焉,逭第采访,不厌其博,记列维求其实,志乘所以传信也…续列八百七十八人……

他忠实地记录了乾隆之后妇女的众多德行,并在序言的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庶得永光泉壤云尔。

姜氏,年二十一,抚棺号哭,昼夜不已。服除,母劝之嫁,氏曰:“未亡人忍死须臾者,不过为姜氏养老抚遗孤耳,遑问其他。”母意乃止。后家益贫,缝衣易粟,奉姑食子,自餐粃糠。姑病,脱裙布延医,祝天,愿以身代。教子勤笃。每涕曰:“吾为儿家妇,几历风霜,备尝辛苦,儿当努力,勉为端人。”

她52岁时去世了,那是乾隆五年,为了纪念她,专门建起了一座牌坊。

先霖先生有三个女儿,最小的是赵小姐。她15岁就成了广东程公的第二个妻子,或者说簉室。程到处做官,因此她不得不跟着他到各种陌生的地方去:

凡可以佐程公利民济物者,脱簪珥典质不恤……匪徒……扑城者再。氏常以利刃自随。比围解,程公见刃,问曰:“若胡为者?”氏曰:“脱当日有变故,岂能从草泽间求活耶?”

后……贼匪数千人直捣……县城。城陷贼入,公拔刀自刎,食颡破,流血被面。氏见程公谅无生理,痛哭大骂,以利刃剖腹……乃死……死时年二十八岁……旨着于山西原籍建坊入祠。

这种故事还有很多,大约有564个故事赞扬的是那些保护自己贞洁(也就是拒绝再婚)的妇女。我们开始分析剩下的314篇故事,想弄明白贺澍恩到底最欣赏妇女的哪种品质,可是好像一切都归结到对自己的丈夫如何念念不忘。找到哪种妇女对编年史作者有吸引力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更有趣的是发现哪种男人对她最有吸引力。若不是可以把塞维涅侯爵夫人[1]跟圣西门[2]相提并论的话,我们又怎么能说了解法国人的生活呢?

到了大清朝雍正二年的秋天,恒山下起了大雨,城里的“水位突然上升”,洪水有几十尺深,人们利用绳索爬到高处逃命。有一个姓贺的寡妇和她婆婆住在城西,她的婆婆“双目失明”。这个可怜的老太太没法逃命,因此贺背着她爬上了一堵矮墙。当洪水上涨时,贺安慰她的婆婆说:“毋恐,妇守姑,生死于此,必不相舍去也。”后来,洪水消退了,所有的房屋都被冲垮,唯独贺家的房屋安然无恙。人们都说这是因为贺的献身和忠贞。

郭氏,或郭夫人,为死去的丈夫白知恸哭,“哀毁骨立”。她说自己不想再活下去了,可是想到年幼的儿子,她就感到了一丝安慰。家里非常穷,她不得不“身亲舂磨”,她的儿子则在旁边跟着她学习古籍。儿子偷懒的时候,她就用鞭子打他,儿子哭了,她就扔下磨杠恳求他:“不过望儿为读书人耳。”“闻者,咸为酸鼻。”她很同情一位病重的老太太,给她送去食物和衣服。她的小侄子没了母亲,她就像对待自己亲生骨肉一样“乳之”。因此,这位母亲年老的时候,她的儿子对她非常尊敬并精心地照料她。

现在妇女已经有了足以感到骄傲的地位。我们翻阅书卷,发现其中提到了五位隐士。我们略去了其中的四位,他们所占的篇幅不到描述一位普通妇女所占篇幅的10倍。但果老却是一个民族英雄,就像罗宾汉一样出名,所以我们选了几个与他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一定是编者亲自调查的结果,实际上,其中一个故事的日期好像是在13个世纪之前。

恒山的6月,毛驴可不是张果老的那头!

北岳恒山土地神的守护者。盖洛 摄

“果老”是张果的绰号。“他住在恒山蒲吾县晦乡。他得到了长生不老的秘诀。”于是,果老骑着一头日行千里的驴子到处旅行,他休息的时候,就像折纸一样把驴子折起来放在帽盒里;想骑的时候,就把纸驴子展开,用嘴往上面喷一口水,那个纸驴就又变成了一头真驴。因为“北岳之神主四足负荷之事”,所以有关这头著名驴子的这段闻名遐迩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地方似乎非常合适。

果老经常被邀请进宫。一次,当武则天女皇请他去的时候,他却宁愿死去,当然是暂时的。当时正是大暑,因此“他的身体生出了蠕虫,散发出臭气”。女皇不得不放过了他。几年以后,他在恒山复活了,可是当另一位皇帝的钦差大臣又来请他时,他立刻“咽气”了。那位大臣“焚香宣天子”,也就是说,他烧了香并把这件事报告了天子。根据以往的经验,烧香是一种很好的卫生预防措施。第三次是两位大臣前来邀请,他们还带着皇帝的亲笔信,上面加盖了玉玺。果老接受了邀请,坐在一顶轿子里接见了王公大臣。他没有回答皇帝的问题,什么也不吃,只是屏息以待。可是酒触动了他,他说自己只能喝两大杯酒,他的一个徒弟可以喝十大杯。在皇帝的要求下,他的徒弟也被叫来了。这徒弟从天而降,突然来到了他们中间,看上去大约16岁,是个面目清秀的男孩。皇帝看到他一口气喝下了一大壶酒很高兴。当这个徒弟一口气喝了大约十大杯以后,果老说:“不可更赐,过度必有所失。”这些话只是让龙颜上出现了一丝笑容,明皇(对玄宗皇帝的通俗称呼)催促他再喝一些。突然,酒从那个徒弟的头顶冒了出来,流到了地板上,与此同时,那个男孩变成了一个金榼。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见到道士的徒弟消失了,只有一个金榼站在他们面前,都感到非常震惊和疑惑。经过检查,发现这个酒樽来自集贤院(就是皇帝接见果老的地方),正好能盛十大杯酒。

经历了许多其他奇遇后,皇帝带着果老去打猎。在咸阳附近,皇帝捉到了一只鹿,命令厨子烹之。果老说:“此仙鹿也,已满千岁。汉武帝元狩五年,臣曾侍从,畋于上林,获此鹿,乃放之。”玄宗不相信他的话,认为这么长的时间里,它一定会被别的猎人捉住。可是果老在鹿的左角后面找到了一个约有两寸宽的铜牌,上面显然有保护它的符咒,除了皇帝以外没人能伤害它。

玄宗对这个故事与武帝有关表示怀疑,就询问那次打猎的日期,果老马上告诉他是853年以前,叫来天文官一算,这个日期是正确的。最后,这位隐士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求引退,皇帝给了他300匹丝绸,派人把他送回了恒山。后来,皇帝又派人去请他,可是果老厌倦了宫廷生活。他死了,被徒弟们埋葬了,后来他的尸体消失了。为了纪念他,皇帝修建了栖霞观。

上述的一切都发生在唐代。1000年以后,在清朝,“无忧无虑的”李御在科举考试落第以后,“冒风雪”从千里之外赶到了恒山。他以三件事而著称:饮酒、赌博和幽默。他写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是《张果驴迹辩》。因此,果老在数百年里始终没有被人忘记,现在的文章里还提到他的名字。李御的另两本书的名字很有品位,一本是《三十三松记》,另一本是《烧雪夜钞》。他肯定有独特的个性,因为他把自己在寺院里的房间命名为宝叶,饮酒的时候唱悲惨的歌,害得听到这首歌的人痛哭流涕,“思母”并回家了。

朱万宝(Chu Wan Pao)有一段解答有关恒山疑惑的文字。说来也怪,他表达了自己对于部分细节的怀疑,例如对果老的驴子。“这是我的职责,既然我在大同府任职,就应该揭示这座山的真相。”那么就让我们从不朽的虚幻中转开,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皇帝一次又一次地拜祭,不是在遥远的地方,而是派一名侍卫官代表皇帝宣读祷词:

神圣的北方之神,

统治着北方,

和昴星相配,

统治着汉朝的领土。

在上帝的授命

和你的保佑下,

我成了皇帝。

特派侍卫官前来献祭。

如果你接受它,

我将感到非常荣幸。

操练士兵的一种阵式叫作恒山长蛇阵,有两个头和一个身体。如果一个头受到攻击,另一个头就会相救;如果中间受到攻击,两个头就会相救。按照当地官员的引证,军事家孙子就是这么说的。孙子在他的《孙子兵法》中提到了率然,一种行动非常突然而又迅速的蛇。北岳早就被认为是守护神,因此在那里发现的蛇也受到尊崇。

恒山的名字直到汉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即位时才发生了改变。改变的原因是为了避讳文帝的名字,因为他的名字叫刘恒。宋代真宗皇帝(998—1022年)在位时,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北岳恒山的其他名称也许应该受到关注,《舜典》中称北岳,《禹贡》中叫恒山,《周礼》则称镇山。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恒山的名字变成了镇岳,《水经注》中又改称元岳。4世纪的时候,它也被称为阴岳以及茂丘。根据唐代历史,820年恒山被正式命名为镇岳,第一座北岳庙便建在了曲阳。

最后,我们读到了序言。最早的序言是王浚初撰写的,他使用的是四六句,每句交替使用六个字和四个字。这种精致的诗歌(或是散文?)形式我们无法复制,可是我们能够简要介绍一下开头几段的要点:

盖闻天辟洪蒙之宇,五岳并奠坤舆。人传浑噩之书,千载犹推晋乘。惟冀州与青、雍、荆、豫,同据上游;故恒山偕岱、华、衡、嵩,咸称重镇。十有一月之望秩,肇自有虞。

就像我们先前指出的那样,中国人在几百年间统治着这座山所在的领土,但是在后晋时期(936—947年),这块领土落入了鞑靼人手中,宋朝时又被蒙古人夺取。从此便有了飞石的故事。我们并没有对《恒山志》失去信任:

明禋久阙于冬巡……乃以登高作赋之大夫,谋及穷愁著书之寒士,猥承授简,勉事操觚。《地志》《水经》,颇肆搜罗之力;山臞野老,不辞咨访之劳。思倍苦于含毫,技实穷于刻楮。仅同寒日,幸及杀青,削藁非惭,灾梨是惧。……倘有如椽之笔,弁以珠玑;讵惟敝帚之藏,荣于华衮;山灵其永有耀哉!

我们叹息着放下了这部地方志,躺下睡觉了。我们觉得吃下去的那些非常难以消化,作品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可怕的梦魇。明天我们就要登山,并亲自去探索。

[1] 塞维涅侯爵夫人(Mme de Sévigné,1626—1696)是法国著名女作家,生于勃艮第贵族世家。她写给女儿的信札因其内容丰富和行文之美而成为不朽的文学作品。

[2] 圣西门(Duc de Saint-Simon,1675—1755)是法国最著名的散文家之一。他一生的经历十分丰富,长达41卷的《回忆录》奠定了他在文坛中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