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符合自身的战略
首先,如何看待自身和企业、政府、公众及受益群体的关系对慈善活动战略制定至关重要。这个定位决定未来慈善活动的类型。我们要确定自身作为财富人士如何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我们是政府工作的补充者,是社会发展的引领者,还是社会创新的风险承担者?这些都是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有足够资源,也可以承担多个角色。
其次,要根据自身能力、优势和意愿,对慈善事业进行聚焦,选定一个或几个议题。除去个人因素,在一个议题领域内,可根据以下标准选择优先的具体议题:
1.导致国家社会更高的财务负担;
2.影响范围面更广,对受影响个体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3.与其他问题有交叉或是其他问题的根源;
4.当前缺乏相关服务或干预;
5.针对性的干预活动有降低财务负担的可能性;
6.社会力量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当资源有限时,可以通过集中焦点来实现影响力。长期投入于一个领域,能够和领域内的重要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有更密切的联系,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兴趣较为广泛,在对次要优先领域进行捐助时,可以选择追随更为专一的个人或机构。很少有重大问题能够通过几次资助就解决,大额资助也不行。只关注有限领域很重要,坚持长期关注特定领域也很重要。
财富人士开展慈善活动的地域可以从个人情感出发,选择家乡或工作生活的社区,也可以考虑选择一个能让捐款实现最大购买力的地理位置。当然,仅凭购买力来决定捐赠地点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社会文化政策背景共同衡量。从捐赠的杠杆作用角度考虑,地理位置因素确实越来越重要,尤其在资助金额较有限但希望有区域或国际影响力时。在考虑资助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状态时,明确的地理边界很重要。地方性、全国性、区域性、国际性的范围使资助的时机选择有很大变化。随着焦点扩大,实践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必须向外扩张,用于解决问题的成本必须增加。
在开展慈善活动前,要确定活动的决策机制与流程。尤其在家族多人共同参与时,应当花费较多时间来商讨确定各人在决策中的权力以及在与外部机构合作时,如何让渡一定程度的话语权、控制权。
如果有想向社会强调的价值观,也应当作为慈善活动的原则纳入战略,以保障其能够长期体现在所有慈善活动中。
财富人士参与度自评问题清单
是享受名望,还是想实际参与?
希望花费多少时间参与资助活动?
是否希望以个人形式参与议题的研究?
是否愿意与其他资助方会面?
是否愿意审核潜在被资助方?
是否愿意阅读申请书?
是否参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