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解决“真问题”为目标(1 / 1)

如商业世界需要找到客户的真正需求一样,慈善活动需要针对真正的社会问题。找准“真问题”,才能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设计杠杆撬动更多资源,使慈善活动产生更大影响。

分析问题的第一步,是对问题的各个要素进行界定:

1.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对谁而言这是个问题?

2.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

3.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4.谁是预期受益人?他的需求是什么?

有一些项目在设计时表面是要去解决社会问题,实际只是“拿着锤子找钉子”,因为自身有一些现成的服务或产品资源,就认为提供这些服务或产品就能解决问题。如果脑中先形成一个对策,在分析问题时就不利于准确接纳问题的实际前提条件和逻辑。

比如,“留守儿童缺乏手机与父母沟通造成心理不健康”,这是一个要解决的“真”问题吗?还是因为能够提供手机而想象出来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于这种模糊的叙述,要澄清每一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不断提问:为什么认为他们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和父母沟通与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什么样的留守儿童?为什么没有手机?……像这样不停地问是什么和为什么,直到明确问题中每一个名词的具体确切定义,明确哪些是假设哪些有事实根据,确定哪些是界内哪些是界外。在界定问题的各个要素后,可以间接获得所需要的目标。

而准确描述问题后,要分析这是问题的症状,还是问题的病灶。如果不慎将问题的表面现象当作问题本身,则可能会选择针对表面现象的对策,而非改善现状可达到的最有效方法。比如,“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儿童上不了美术课”是问题的表象,其病因包括当地缺乏美术老师、现行美术教材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适应、与农村儿童生活差距大以及缺乏绘画手工材料等等。

要找到“真”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了解真实的情况。目标受益人群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在这个过程至关重要。在针对某个具体社群开展项目设计时,不能忽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把受益人群当作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是要把他们视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