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慈善项目的规划(1 / 1)

一、社会问题解决的三个层面

慈善活动最终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通常不是仅靠捐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像消除贫困、性别平等、教育普及等问题,涉及观念行为或政府政策改变,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去解决。为了实现这种系统性的改变,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入手。

针对目标受益人群进行干预。这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慈善活动形式,如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奖学金、为自闭症患者提供艺术疗愈、为重返职场的女性提供培训,等等。直接为受益人群提供服务,可以回应群体当下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实现可见的成果。

针对服务于受益人群或从事相关议题的机构进行干预。在这个层面开展的慈善活动旨在为受益人群营造支持性的环境,如开发教材培训养老护理员、孵化为弱势人群服务的社区组织、支持同议题的社会组织形成工作网络,等等。这个层面的工作虽然不在一线直接面对受益人群,却是一线服务的基础与支撑。

针对社会机制进行的干预。这种方式可以使慈善资源的社会影响力最大化,但难度也最大。这个层面的慈善活动包括资助智库开展研究、支持对政策制定者的能力建设、组织针对法律法规的研讨,等等。实现长期系统性改变,经常需要预计的两到三倍时间,需要参与者有极大耐心。

不同层面的慈善活动没有高下之分,都是解决社会问题所不可缺少的。没有直接对受益人群的支持,就无法获得需求的实证数据,没有对支持系统进行能力建设和知识创新,就无法让政策真正落地。

选择哪个层面来开展慈善活动,并没有一定之规。要综合考虑议题领域的不同、参与者个人意愿以及能调动的资源来决定。一个慈善项目也并非只能在一个层面开展活动。很多慈善项目最初是直接针对受益人群,在积累了对相关社会问题的认识后,逐步开始在支持环境和社会机制方面开展工作。

李兆基基金有限公司支持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同心温暖工程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项目”。项目以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为切入点,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少数民族青年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和一技之长,从而达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的目的。

项目从目标人群、基础设施工具以及政策倡导三方面入手,撬动地方政府和商业机构的人力财力资源,不仅是为受益群体提供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还加强建设基础设施和支持工具系统,促进形成相关政策机制,保障项目影响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