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就从我们想要的那一刻起, 会慢慢因为我们的用心营造而成形。

Q 我还没有小孩,不过我有妈妈。或许是因为妈妈,我常常态度不好,明明想好好说,却总会不由自主地发脾气。请问我算是不好的小孩吗?我该怎么做?我真的很珍惜家人,为何他们都不了解?有时会羡慕别人的家庭很温馨,是我表现不够好吗?

不管自己的家人是不是理想中的家人,从自己开始传达好的态度最重要。我常在公共场合听到一些大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坏,坏得莫名其妙,总会非常难过。《论语》中有句话也许对年轻的你来说太过时,但还是想跟你分享:“不敬,何以别乎?”

如果我们对父母不能有敬意,那是非常不好的,有一天你也会为人父母,就为了让你的孩子对你有正确的态度,也好好要求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吧!一定做得到的,加油!

Q 常听到很多妈妈生第二个孩子的关键期,是在老大可以上幼儿园的时候,似乎得把老大支开才有余力照顾新生儿。我大略拼凑您在两个孩子的幼儿期也曾身兼数职,却仍然教养出相当亲密的小姐妹,可否分享您的经验和建议?

我的生活很紧凑,但因为舍弃了很多别人认为十分重要的休闲与享受,所以大致上并没有觉得一团慌乱。我一直强调孩子的感受不是单向的,除了接受你与他的关系,更置身在整个家庭的气氛里。所以,我的目标是经营出一个和谐、可亲、硬件环境也可爱的家,而不是去强化我与孩子的单独关系,所有的事都绕着这个家的利益前进。我觉得在这样的互动之下,我所面临的教养问题真的是比较少的。

对孩子得到的好成绩,我除了认同她们的努力,不会再有额外的奖励。因为我问她们:爸爸有没有非常努力工作?答案是肯定的。妈妈有没有为这个家尽心尽力?她们也是肯定的。所以我就说:“那么,你们用功读书就像我们为这个家努力一样,是尽自己的本分,对不对?”她们同意了。

Q 自从弟弟出生,姐姐常以“我要”为开头,发言要求某些东西或做某些事。但是告知她要分享、一起玩,她却不愿意接受;或是要她留部分食物给晚回家的家人享用,她也一概拒绝,该如何教导她与人分享并且不自私呢?

希望孩子学会分享,得从生活中慢慢帮他累积足够的好经验。我们很难从一个“词”去教会孩子一种特质,那个“词”只是帮助他为经验命名。如果你每次吃到好吃的东西,都告诉他你的感觉,并马上给他尝一口,然后在他觉得好吃的时候,也要他给爸爸或弟弟尝一口,这就是很具体的“分享”。

对刚刚适应手足关系的孩子不要太紧张,如果一直设定或担心他们是不够友爱的,有时候反而会促使他们想要博取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带着他与家人共享一些事,不用把教育的目标挂在心中。要留食物给家人时,也许不必以分享为命题,就请她帮忙把食物装在另一只盘子中,让这些变成生活习惯,而不必把它变成“要”与“不要”的选择,更不需要因此而给一番“不懂分享”的教诲。

Q 如何处理子女的冲突,营造互敬互爱的关系?

子女的互敬互爱是家庭人际关系的一环,孩子在处理这些关系时,也得从家庭中去学习。有三种力量会影响一对手足的关系:父母彼此的和谐、父母与原生家庭手足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我与兄姐自小非常亲爱,所以对我的孩子来说,手足是一生的互相倚靠,她们常常要我讲小时候我们是如何彼此照顾的故事,这些传达,我相信都比直接指导她们要互敬互爱来得更有用。

另外,当孩子有小小冲突,我不会紧张,不求自己在处理时像个法官,也不想只提供齐头式的公平。我一定会让她们了解,家是最柔软的,所有成员都要顾及家庭气氛的美好。所以,不是在仲裁谁对谁错,而是要检查这个家里的成员,每个人都感到舒服、感到被接纳了吗?

Q 当妈妈常夹在父子之间,而需要成为对立的调停者,应该怎么办?

如果是我,一定不会准许孩子这样对待爸爸。亲子之间基本的敬意守线不能放弃,否则孩子会误认,将来要面对的世界也只以自己判断的对错为标准。

Q 婆婆突然走了,带给家中的宝贝很大伤害,在丧事期间他都不掉泪,因为我告诉他,太伤心阿嬷会舍不得,到不了佛祖身边,我是不是做错了?

不要自责,如果你有疑虑,现在把你当时的心情告诉他,让他知道你担心他没有放下心里的牵挂。任何时间,只要你愿意,让孩子痛哭一场、卸下心上的重担都不晚。最重要的是让他清楚地知道你的心情。

Q 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小孩、爸爸、妈妈应该要怎么做?

稳定!这是我最大的领会。孩子的身心都幼小,所能承受的变动要慢慢适应、增强。外在的变化已经够大,家庭的节奏、父母的心情如果常保持稳定,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安全之感。父母相处的方式一定要和谐,孩子在安全、稳定之中,性情才会温和。

Q 我很赞同您所说的:“努力维持一个家庭的温度。”而能做到往往得付出于无形,确实很不容易。其实,这不过是付出是否得到认同的问题。如何可以更坚定这样的信念而不受反馈影响?或是进而去改变别人的想法来认同这样的信念?

也许我的人生成就感比较在于自我检视,别人的认同不会为我加分,不认同也不会使我因而不做。我知道,如果我照顾家里的工作不做好,家里肯定就会比较糟,所以我很高兴地做。

在婚姻的选择之初,我知道为人妻子有许多事该做,于是我就做。选择当母亲,也知道教养不是一个名词,而是日积月累的付出,所以我也高兴地做。所有的行动是因为责任的美,所以,怎么困难都要让自己确定:我已尽力。

Q 我非常同意对家和家人要用心,也期盼自己的家结出美好果实。可是先生不重视生活情趣,也无心教育孩子。他的大声坏了我和孩子的笑声,房屋漏水也没钱修缮,我想烧菜他嫌慢……我们是否还有机会享受家庭生活?

希望你会继续努力,在我们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物资都缺乏,经济能力也差,但是仍然有许多慧心与坚忍的妇女把家庭经营得非常精彩,使自己的孩子感觉到幸福。我们要努力的不是跟别人一样好,而是比自己的昨天好。有一天你先生也会感谢、佩服你。

Q 我是一个单亲妈妈,三年前小孩读幼儿园时,丈夫有了外遇离我们而去。无论是对孩子的学校或是我的工作场所,我一直隐瞒这个事实,因为我害怕别人会用异样眼光看孩子和我。这个社会总是用放大镜在检视我们,尤其孩子的行为若稍有闪失,在正常的家庭或许别人毫不在意,但对我们可能就有“难怪,因为他没有爸爸”等闲言闲语出现了。 从您分享的内容,我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家庭的重要”。但不幸的,我显然无法提供给孩子这样的环境。此外,我的父母虽没有离异,但这些年受到家里一些不顺所影响,母亲显然有了忧郁症,对父亲处处挑剔,父亲终日窝在自己阴暗的小房间中,对母亲百般忍让,无论我多么努力想改善家里的气氛,但显然没有任何效果。我之所以一直要化解这种僵局,而不选择逃离,也是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有家的概念与感觉,但始终徒劳无功,有时我真的想要放弃。 我铆足全力教养与陪伴我的孩子,但读您的文章又有点气馁,似乎教养成功的本源是一个健康又幸福的家庭。像我这样的情况,您认为应该要如何为孩子培养家庭的观念(我总想着没有过去,并不代表他也没有未来)?我不希望他身边的环境造成他长大后的一些不良影响,我更希望能从他开始,为我的后代建立一个温暖的“家”。

首先我想说的是,不要担心他人对你是单亲家庭的看法,如果他们有偏见,有问题的是他们,你与孩子都不需要让这些偏见来决定你这个小家庭的价值。

家庭的意义在于团聚、同心与互相关怀,而不在于成员要俱足。好的家庭就从我们想要的那一刻起,会慢慢因为我们的用心营造而成形,永远没有太慢的问题,也永远不会有固定条件才能拥有的问题。

我小时候曾看过一个非常相爱的家庭,当医生的父亲过世后,因为家产被亲戚侵占,日籍的母亲只好带着她的小女孩(我的好朋友)回日本投靠亲人。她母亲长年因肺病而非常体弱,实际上是靠着这个小女孩在帮忙许多事,我们都听说她如何在课业与生活中奔忙,买一根萝卜,为了省钱也会多走好几摊比价。十年后她回来念台北医学院,我看到她时,从她美丽的脸上完全看不出任何成长的风霜,挂着温柔的笑容,对人世充满希望。她后来遇到一位成长经验非常相似的同学,那种相爱一定有着很深的相知,如今两人在日本都是很成功的医生。

当我回想小时候看到她的家庭时,最与众不同的感受是,气氛非常温柔。我相信这种美好的氛围可以弥补许多的不足,也一定可以在不足中加深相互体贴的家庭爱。

你父母亲所让你遗憾的关系,正好给你一份强烈的提醒,提醒你最想要的亲爱可以从你给孩子开始。你有这么正确的观念——“我总想着没有过去,并不代表他也没有未来”,努力就不会白费,耐下心继续做个温柔的好母亲,“天命”一定会有揭晓的一刻,你将为自己的坚持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