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干部们的节气是做人之根本(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540 字 11天前

除了对皇帝们的关注,对继承人的关注,乾隆还关注那些臣子们,这些人也很重要的,他们关系着国家的运转。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他要的好干部呢?

看他对知名大臣狄仁杰的评价。

狄仁杰,影视中看得多了,这是个很有贤名的领导。我印象中的狄仁杰,精明能干,秉道公正,执法不阿,是好官的代表。

可乾隆不这么看。道理很简单,狄仁杰原来是唐朝的大官,居然在武周政权官也做得一帆风顺,对武则天服务得很周到。狄是怎么得到武则天赏识的呢?武则天抢了李唐的天下后,李唐的宗室自然不服气了,于是常常有反击,也就是动乱,而狄恰恰是平定了豫州的叛乱后得到武则天赏识的。此后,狄一路顺风,被武则天称为“国老”。但恰恰是这个“国老”挽救了李唐王朝。公元698年,武家人开始做皇帝,感觉好得不得了。武则天的几个侄儿竟然多次请求姑姑,立武家人做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这个时候,狄国老进谏了:皇帝您如果立儿子为天子,那么将千秋万岁配食太庙,享受无穷;如果立侄儿为太子,我从来没听说过侄儿会在太庙中祭祀姑姑的。这回,武则天总算没被胜利冲昏头脑,于是将儿子李显立为皇嗣。

在乾隆之前,对狄仁杰还有一种评价是,他保全自己是为了恢复唐室。

但乾隆却大胆否定:余少时亦有仁杰,非感知己之深,乃服其韬晦,且以复唐自任之论,今以武氏始终夺唐祚及仁杰不能匡复观之,未免失言。大意是,我年少的时候还是很崇拜狄仁杰的,但我并没有将他视为知己,只钦佩他韬光养晦,还有以恢复唐室为己任的一些言论,从武则天夺取唐室天下自始自终的整个过程看,狄仁杰未免有些失言了。

对于狄仁杰这样的人物,乾隆都还有微词,一些变节的臣子那就更让他痛恨了。所以,1776年,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下令编辑《胜朝殉节诸臣录》,大力表彰明朝那些死节诸臣。想想看,前面历朝历代的忠臣,离我们太远了些,那就向前朝的忠臣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因为我们蔑视那些变节的人,我们赞扬那些忠臣,忠臣才是我们大清王朝各位臣子学习的好榜样,“各为其主,义烈可嘉”。二是下令编辑《贰臣传》,把那些“在明已登仕版,又复身仕本朝”的官员统统编进。这个有点狠的,人家都已经投降你了,你不好好用也就算了,干吗还要编个书,让他们遗臭万年呢?就这点来说,乾隆是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他看到了事情的两面,我既然大赞忠臣,当然也要大贬降臣。

到这里,乾隆的用心已经很明显了,他不就是担心人家变节吗?变节就是对我大清朝的不忠!看看我对忠臣和贰臣的态度,你们这些干部们可要想好了,和平时期看不出来,一到关键时刻,品格高低立马就显现了,历史会记着你们的,好好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