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世民赵匡胤也是要批评的(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823 字 11天前

乾隆读书广泛,但也有重点。他的重点自然是那些和他担当一样角色的皇帝们。他是以欣赏的角度看李世民的。

他对唐太宗有如下的评价:一是唐高祖李渊没水平,如果他将李世民选为太子的话,就不会有玄武门事件,要是李建成继位,那么,乾隆断定,唐也脱不了隋的命运,绝对短命,所以责任还在唐高祖;二是李世民尽管目的正确,但达到目的的手段却有违做皇帝的职业道德,要是人人都像他这样(后来明成祖确实学样),那整个社会岂不是乱套了?

因此,他对唐太宗也就比较挑剔。我们仅举李世民想看起居注的故事,看看乾隆的反应。贞观年间的一天,李世民对褚遂良说:你负责记录我的言行,你都写了些什么啊,我能看看吗?褚答:这个恐怕不行吧,我们史官有规矩的,好的坏的都要记下来,这样和您说吧,这也是一种监督噢,因为要传下去给后人看的。李世民明知故问: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也要记下来吗?褚答:这个当然,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这时,边上的黄门侍郎刘洎插嘴:即便褚遂良不记下来,天下的人也都记着它呢。李世民就有些不高兴了。自然,他不死心。有一天,他又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我想看一下国史,了解下我以前做过的不妥当的事,作为今后的教训,你拿来给我看一下。房真的很为难哎,皇帝想看一下国史,有错吗?可是,李世民明明是想打擦边球嘛。怎么办呢?李世民的这个心事,估计整个唐朝的干部群众都知道了。这时,谏议大夫朱子奢开始行使他的本职权力了:您好不好其实自己应该知道,您看一下起居注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但是,您想过没有,如果把这个规矩传给了后代的子孙们,有的人就会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和短处而千方百计。那时,就会有史官被诛杀,那么,哪个人还敢直言呢?千百年后,这些记载还怎么能说得上是真实可信呢?也许是有心结,李世民在这件事情上很固执,一定要看,非看不可!房玄龄他们真的绞尽脑汁,真要看,我们不执行,都要死,那么,就让他看吧。但是,全本绝对不能给他看的,于是删节,于是,李世民看到的国史是删节后的。

《贞观政要》

□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乾隆对此的评论,倒也没有长篇大论,大意是说:我们做皇帝的,有意想不到的赞美,也会有求全责备的毁谤。作为人君,只要用心去做事就行了,怎么可以每天喋喋不休地和天下人辩论是非呢?

对于和李世民同样类型的皇帝,乾隆基本上是同一个态度。赵匡胤陈桥兵变,这种黄袍加身取得天下的手段,乾隆极不赞同,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这样取得上位的皇帝,都是有所担心的,担心他的行为被复制。于是,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而且,他还装出很可怜的样子对得力干将说:如果没有你们的出力,我也不会有今天,但是,你们知道不?当皇帝是多么的艰难啊,完全不像你们做节度使那样快乐,我是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众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啊?难道皇上不找医生看吗?赵匡胤直叹气:唉,你们难道看不出来了?我这个天子的位置你们不想要吗?众人那个吓啊:我们怎么敢有如此非分之想呢?赵匡胤又说:你们自然不会去想了,可是,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也像你们拥戴我一样黄袍加身,你们躲得了吗?众人这才明白过来,噢,原来皇帝是担心我们手中的兵权呐,那这样吧,我们表个态:不要兵权了,我们去安心养生,养养花,种种草,喝喝酒,泡泡妞。

对于这个释兵权,乾隆极是赞赏,但他是从英明决断、勇敢有为这个角度来分析的,并不像有人评论说宋太祖耍的是雕虫小技。乾隆辩证分析这个问题,就取得政权的方式看,是下三滥;就治理政权的手段看,是大智大谋。这应该是比较客观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