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寒士论(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862 字 11天前

天寒地冻,正好有几则关于寒士的段子可以连起来说。

《东坡志林·论贫士》

□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纪》:夫人见大练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聊为好事者一笑。永叔常言:『孟郊诗:‘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纵使堪织,能得多少?』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说他很贫困,贫困到什么程度?“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他好像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小孩子多,吃口相当重,家里用来放小米的瓶子都空了。你见过谁家用瓶子来装粮食的吗?我没有见过,我只见过农科所用小瓶子装谷子做试验的,只见过用瓶子养些小插花。当然,还有一种极有可能是孤陋寡闻,也许陶公装小米的瓶子很大,特制的大瓶,可以放好几斗,不,好几石呢。

堵车的时候,常听古诗词打发时间。这几天,我反复听杜甫同志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意了,是秋风,不是冬风。即使秋风也够他喝一壶的,冻得他嗷嗷叫“: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诗我背得很熟很熟了,可还是经常听,每听一次,都对杜先生的境遇深表同情。棉被盖得多年了,估计已经不太有棉被的形态了,没有银子去翻弹一下,也没有太阳晒一下,小孩子睡觉又不老实,被踢得很破很破了。这可还是秋天噢,要是冬天来了呢?叫我杜先生如何承受得了!

孟郊一身贫穷,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可仍是贫穷。你看看他的《谢人惠炭》诗这样描述:暖得曲身成直身。真是可怜啊,大冷天,冻得不行,别人送来了炭火,炭火的作用就如暖空调,身子马上直起来了,于是赶紧写首诗谢谢人家。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这样说孟郊:“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纵使你两鬓有许多的头发,而且这个头发又很长,还很粗,假如用这些鬓丝来织御寒的衣物,大家想一想,能织多少呢?一寸?抑或几寸?

东坡想到这里,很难受,哎,我的人生也好不到哪里去呢,写篇《论贫士》吧:一书生进入国家中央银行,见到许许多多堆在那里的东西,很气派,很震撼。是什么东东?是钱,可是他不认识。有人就感到很奇怪了:这钱你都不认识?你还读什么书呢?书生说,我只认识我包里的那一点点钱,别的钱我没有见过。估计是真实的事情,东坡把它当新闻一样记下来了。

寒士的贫穷仍然在继续。

六百多年前,硬骨头代表人物方孝孺,也是贫穷得很。有一段时间,他卧病在床,家里又断了粮食。仆人多次把这个情况告诉他(这个贫困想来没有到底,还有仆人可雇),他笑笑说,古人有三十天只吃九顿饭的记录,缸里也没有存粮,我们家如果到这个程度,我会替你着急的,我们家现在到了这样的程度吗?那倒不至于。仆人不开心地说,如果那样的话,您不免要挨饿了,我也没有饭吃呢。方又笑笑说,我在替你发愁啊,你这样三天两头告诉我,累不累啊?

有人说,陶渊明、方孝孺,还有孟郊等等兄弟,都不太有备战备荒的概念,不太会未雨绸缪,基本上都是今朝有米就吃光,今朝有酒就喝光的角。而且,他们不太喜欢夏天,夏天不好,穷的时候连西北风都没得喝!还是要有储蓄的强烈意识啊,虽然买不起商品房,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总是可以想办法的嘛。他们都这么穷,那些小老百姓怎么生活呢?分析起来,貌似有一定的道理。

吃的,住的,用的,极度短缺了,就足以造就寒士。杜甫因为自己遭罪太深了,所以,他想立即眼前突见一座高楼大厦平地起来,那样的话,就可以大庇天下寒士。大批天下寒士,如果有了这样不受冻的庐,那一定非常高兴,天天开派对庆祝呢。

司马炎绝对没有想到,他的儿子司马衷会闹出一个代代留传的国际笑话。有一年闹饥荒,百姓饿死很多,官员来找司马衷汇报情况:报告皇上,老百姓没有饭吃,都饿得不行了,怎么办呢?司马衷抓抓后脑勺,很不好意思地问下属:哎,没有饭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在司马衷们看来,人活下去不一定非要吃饭嘛!贫穷你尽管贫穷好了,我皇帝照当,牛车照坐,大宴照赴,朝会照上,俸钱照拿!我朝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是大大地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