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序致篇一》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孩子们啊,咱家的教风向来是非常严格的。我九岁以前的事现在还历历在目。我跟随两位兄长读书,早晚都要侍奉父母。说话要谨慎,声音要平和,举止要端正,神色要平和,总原则就是,恭敬有礼,待人大方。不瞒你们说,我去见父母,压力山大,就像朝见尊严的君王一样。而我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也是极其的有度,优雅勉励,谆谆善诱,鼓励我们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引导我们延伸自己的爱好特长。
不幸的是,九岁的时候,我父母去世了,是兄长抚养教育了我。兄长毕竟不是父母,虽极尽辛劳,仁爱有加,但威严缺少,于是导致我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气。自以为读书甚好,又受社会的影响,欲望于是放纵,言语于是轻率,还流里流气,不修边幅。到了十八九岁,在外人眼里,我已经算比较优秀了,但仍然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口是心非,常常是夜晚才发现清晨的错误,今日才悔恨昨日犯下的过失。因此,到现在,我还不断感叹,教育真是非常重要啊。
所以,我写的这些训条,其实都是我自己亲身的体会和教训,希望你们以及你们的子孙,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鉴。
以我的经验而言,教育子女的原则有三方面要重视。
第一,从小教育,终身教育。
人是一定要教育的,不教就不知,从小教育的道理大家都懂。古时候的圣王,他们都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就要单独另住。眼睛不能邪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这都是为了给未来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啊。孩子还在幼儿时,就要给他们讲孝、仁、礼、义,引导他们学习,这都是因为孩子还小,脑子里什么都没有,要将这些好的善的东西灌输进去。
大家想一想,等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后再去制止,为时就已晚了,即使把子女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起父母的威信。对子女的愤怒与日俱增,招来的却是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时,注定会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情。
孔夫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吧。因为人非圣人,在工作和学习中肯定要犯错误的,因此,终身教育也是个很重要的话题。不要以为你们长大成人了,就翅膀硬了,就什么事情都会做对了。我给你们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是大司马王僧辩的故事。他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统率三千人的将军了,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他的老母亲仍然会用棍棒教训他。正是因为有母亲这样的督导,他才会功成名就。另一个是梁元帝时的一位学士,很有才华,但自小就受到父亲宠爱,他若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广为宣传,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若有一件事做错了,他父亲便千方百计替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悄悄改正。这个学士成年后,他的所作所为大家就可想而知了,最后因为说话不检点,得罪了将官,被人杀死,把他的肠子抽出来,血涂在战鼓上!
忽然想起孟子那位伟大的妈妈来。老人家三迁的故事就不说了。即便,孟子如此有成就,长大后也离不开母亲的教育。
《韩诗外传》卷九有这样的文字: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呼?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独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看来,古人比我们要有礼节。人在室内,外边来人,不敲门就直接推门闯入,这在古代被认作是不懂礼貌的行为。孟子想要离婚,他的理由是老婆没礼貌,这里的“踞”,大概是张开两腿坐在床边的意思。这个坐相,对孟子来说,真是太没有教养了!这样没教养的老婆不离婚干什么?然而,孟老妈明察秋毫,你如何看见的?孟子不打自招,原来是他自己没礼貌,进屋不先打招呼,推门而入,看到老婆坐相不端正就认为无礼。想想看,谁还没有个里外有别嘛!
孟子的例子我认为非常恰当,它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终身教育非常重要;二是家教和礼节无处不在。
前两天,我在《南方周末》上读到北野先生的一篇微叙事《和田》,文章大意是这样的:1985年的秋天,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部的于田县英巴格乡,作者看到一位97岁的白胡须老翁,在他家门前的无花果树下很伤心,作者就问:是谁惹您如此伤心呢?老人停止抽泣说:没有人惹我伤心,是我惹了我妈妈伤心,她刚刚打了我一顿,因为今天早上我偷吃了她藏在屋顶的蜂蜜。作者请求拜见老人的母亲。花白的头发上还扎着小辫子,113岁的世纪母亲,看到儿子领回了客人,很高兴,一边为客人煮茶,一边还不断诉说:我的这个巴郎子,从小就不听话,现在如果不打他,将来长大就管不住了!
这样温暖而又幽默的情景,如果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都要让人怀疑。然而,抛开所有情节外的因素,单就教育讲,真的是终身教育的活生生案例。
第二,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太轻率;要有爱,但不可以太简慢。
说实话,过分亲昵不是什么好事情。《礼记》中说,绝大多数有身份的读书人,他们父子间都是分室而居的,长辈身体不好,晚辈照料;长辈平时起床后,晚辈来收拾料理,这都是礼节。
第三,喜爱自己的孩子,但要做到公平。
一个孩子无所谓,但几个孩子,就会有公平问题。不是有这样的话吗?只要有两个人在,就会有政治问题,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孩子之间的公平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出大事情的。共段叔的死,其实是他母亲过分溺爱造成的,赵王如意被毒杀,其实也是他父亲刘邦促成的。
承接前面的主要话题,夜晚发现清晨的错误。我以为,颜先生只不过是作了强调而已,荀子的“吾日三省”老早就成为至理名言了。然而,要将这样的话语化为实际的行动,却不知道有多难。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强调内省、自省,为的是少犯错误。整个西方的启蒙思想精髓,也可以归纳为康德的一句话:人的职责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
不过,有许多人的思维逻辑是:一边认真地自省,一边仍然屡犯,此谓现代人的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