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每碗水中都有十万条小虫,怎么喝呢?(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861 字 11天前

在荀老师看来,修身养性,关系重大。虽说修的是你自已的身,然而不仅是你个人的安危,也事关国家的安危。

先看看我们对自然界的保护。

草木正在开花生长的时候,是不准进山采伐的,这是为了不妨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鱼鳖鳝鱼泥鳅,受孕产卵的时候,鱼网毒药是不准投入湖泽的,这也是为了不妨害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四时如果不耽误,那么,五谷就会不断生长,百姓就会有余粮。

这就是自然界的修养生息,取与予,舍与得,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是规律。

对于自身修养,则更有讲究。见贤思齐是总原则。就是见有善行,一定要恭谨自查,我也像他这样做得好吗?见有不善的行为,一定要惊心警惕,我也有像他这样令人生厌或令人生恶的行径吗?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随便什么情况发生也不能改变;自己身上的不善,一定要像避开灾祸一样避开它,即便是小不善,也要坚决避开!

有个国王绕塔的佛经故事颇有意味。说的是从前有个国王,出门打猎,回来时绕塔礼佛,臣属们都笑他,国王察觉后问群臣:有黄金在釜中,釜中的水正沸腾,伸手取金,能得到吗?群臣回答:不能得到。国王说:倒进冷水,可以得到吗?群臣回答:可以得到。国王说:我做国王的,出行打猎就像釜中的水正在沸腾,烧香、燃灯、绕塔就像把冷水倒进沸水中。我有善行也有恶行,我的这些恶行,虽然不得已而为之,但我必须用善行来抵消所作的恶。

人不可能没有小恶。连释迦牟尼都说,每碗水中有十万条小虫,怎么喝呢?出家人外出于是每人带一个极细的篦子,用来过滤水,把虫子放归江河。因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将功补过了。

坚持修身,个人就会达到无限的妙处。寿命可以延长,因为你心无旁骛,淡泊名利,各项机能保持得很好。寿命长了,同时,你修养的品德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你修养出来的名声甚至可以和尧舜相比。

对于国家来说,假如大部分人通过学习,达到或超越礼法的完美程度,国家就安宁了。国家就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构成的。

那么,修身养性有哪些方法呢?荀老师开出的方子主要有三帖。

《荀子·修身》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第一帖:礼法。要根据每个人个性不同开出不同的药方。血气刚强的,用心平气和来调和;思虑过于深沉复杂的,用平易温良来和谐;性情勇猛暴躁的,要开导;行动快捷急躁的,要用恰当的举止节制;气量狭隘的,就用开阔的思想扩大;志向卑下、思想迟钝的,就用高远志向提升;低劣平庸的,用良师益友帮助;过分朴实的,就用礼乐来润色。大凡调理性情,修养身心,按照礼的尺度去教育和帮助,这应该是最直接的途径了。

第二帖:老师。第一帖药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而老师则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老师,我们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呢?如果自行其事,这就有点像让瞎子去辨别颜色,让聋子去辨别声音,除了悖乱狂妄之事,干不出别的了。

第三帖:轻物。生命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是外物。君子可以支配外物,而不应该被外物所支配。身体虽然辛苦,但心安理得,我们就去做;利益虽少,但合乎道义,我们就去做。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洪涝和干旱而不去耕田;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一次亏损而不做生意,同样的道理是,士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懈怠于修身养性。

佛家认为,财产从来不是为个人所有。司马光用余财赞助邵雍治学,成就了一代哲学宗师。据说胡适去世的时候,身上仅有五毛钱。就他个人来说,所有的钱,在死前都已经花掉了。财产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

当然,和第一节的学习同样的道理,修身养性也需要持之以恒。

道路虽近,不走就不可能到达,事情虽小,不做就不会成功。君子有自己的追求目标:对谋求私利很不在意;对于祸害早早远离;对于耻辱警惕而回避,对于道义所在,却又极其勇毅去担当。

君子虽然贫穷,却志向广大,因为他心中有仁爱,因为他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