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里有玉,连草木都会润泽(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1260 字 11天前

荀子用众多通俗的比方告诫人们,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要学习,更要积善成德。他的立论依据是:正因为人性的恶,才要用善去改变。这就像薄的想变厚,丑的想变美,窄的想变宽,穷的想变富,贱的想变贵,道理都一样,自己本身条件不具备才会向外寻求。于是他认为:人的本性中,本来没有礼义,所以要努力去学习求得它;天性不知礼义,所以要思考以求知道。因为人没有礼义就会混乱,不知礼义就会悖乱。

既然通过学习能得到礼义,那么,从理论上讲,路上的普通人也可能成为大禹的。普通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专心致志,认真思索,仔细考察,日积月累,积累善行不停息,就会到达神明的境界。普通人有可能成为大禹那是一定的,普通人却未必成为大禹,这就好比,脚可以走遍天下,却鲜有走遍天下的人。道理就这么简单。

好,现在让我们回到荀子劝学的经典课堂里,聆听先生的谆谆教导。

《荀子·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首先,学习是一件必须实干的事情。

大道理你们都懂的吧,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冷;把笔直的木材做成弯曲的轮子,再怎么复原,它都不会回到原来的样子了,这中间蕴含着什么道理呢?我以为这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水在零度以上仍然是**,在零度以下就变成了固体,**和固体,是两种不同的形态,促使形成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外力。然而,这个外力的促使过程并不是瞬间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因各种事物的不同而不同,没有这样的过程,**就不会变成固体。如果我们广泛地学习,并且不断地反省自己,那么,你就会聪明智慧,行为也就很少有过错了。我们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水到冰式的过程,只不过学习的过程贯穿人的终身。

要完成这样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你必须一天天地学,一天天地积累。我们曾经终日地胡思乱想,因为道理我已经懂了。那就想象吧,想象是一件美好的事,想象也是一件不累的活,可是,我们想了许久许久,都没有一个结果,远远不如片刻学习得到的知识多。一个基本常识是,当我们站在平地上时,人的视野是非常有限的,你根本不可能望到比较远一点的地方,即便你踮起脚尖朝远望,也无济于事。可是,当我们爬上一座小山坡时,视野一下子改变了,眼前的景象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什么原因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小山就在你的脚下呢,你正是借助外物改变了自己。

无论你实现量变到质变,或者借助外力,都必须实干,都要由你一步步去完成。你不可能凭空落到小山顶上,那样你会摔死,你必须一脚脚踩上去,脚踏实地地、不怕苦累地。

其次,学习必须扫除一些障碍。

芦苇丛中,和风煦阳,景色甚是不错,有一群蒙鸠鸟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这里。它们用自己的羽毛做巢,又用毛发细细地编织,它们把家安在了芦苇竿上,很惬意噢。它们很舒心地在上面养儿育女。有天,突然刮来一阵大风,啪啪啪,芦苇竿纷纷折断,啊呀,鸟蛋摔破了,幼鸟也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屋盖得不好,而是盖屋所依附的东西太脆弱了,经不起折腾。如果它们学学燕子,把屋筑在人们居住的屋子里,那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人类定居时,一定要选择乡邻,一定要亲近有品学之士,这是我们学习要扫除的一个障碍。

第三,学习必须积累和专一。

土丘岩石堆积得多了就成了高山,风雨自然就会兴起;涓涓细流汇聚得多了,就成为大河深渊,蛟龙也会在这里诞生。人也一样,积累善行养成了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从而具备了圣人的精神境界。坚持走下去,你就会到达千里之外,哪怕是一匹体质不怎么好的马,只要不放弃,一步步坚持,一天天坚持,终会达到目的地。我们千万不能做想一跃千里而一劳永逸的千里马,自以为有本事,却往往不能有所作为。因此,没有坚定不移的行为,就不会有巨大的成就。

同样的道理,我们还要向蚯蚓学习专一。它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更没有强健的筋骨,却上能吃到泥土,下能饮到清泉,原因就在于它的专心致志。从前有一个比丘,坐禅入定的时候,野火烧起来烧不到他,别人看到以为见到了鬼,便砍他,刀折断也砍不进去。因为他用心专一,所以刀不能入;因为身体柔软,所以火不能烧。

第四,学习当然还要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

方法至关重要,它是成功的关键。荀老师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经典,另一个是亲近贤师,向好的老师学习。

学习经典。同学们,荀老师讲的学习,你们不妨将它的外延和内涵进一步扩大,不要局限于读书,还可以指为士、为君子、对圣人的学习。哪些经典呢?就他那个时代说,要学习记载古代政治事迹的《尚书》,要学习极致中和之声的《诗经》,还要学习万事的纲要、法律的根本《礼记》,当然,还有《春秋》、《乐经》。总之,这些经典敬重文明礼仪,广博精微,将天地间的所有道理都包括进去了。

亲近贤师。大家的水平其实并不一样,有的人要完全读懂上面的经典还有一些困难,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些好的老师。那些好的老师,本身就是通过学习而使自己成为各方面的楷模,他们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再加上他们多年对经典的领悟,向他们学习,一定能很快有收获。当然,好的老师学费可能有点贵噢!

好了,荀老师讲了一大通关于学习的道理,简单说来就是,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必须坚持和积累。再打个比方你们就更明白了。先前的伯牙鼓琴,连马儿都仰首而听;瓠巴鼓瑟,连水中的鱼儿都浮到水面来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小而听不见;行为不会因为隐蔽而看不见。山里有玉,连草木都会润泽的;深渊里有珠,连崖岸都不会干枯。如果你终身学习不断积善,哪里还会有人不知呢?

的确如此,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人,都要学习。努力学习就是人;放弃学习,就是禽兽了。荀子老师再次强调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