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ZH日报》报载:
昨日,开发区举行ZH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务集团)移交仪式,标志着该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划归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管理。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更好地推动港口发展,更好地为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服务,市委、市政府将港务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划归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管理。该公司的移交,有利于港区与开发区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和资源配置上融为一体,有利于港口更好地服务开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看似平常的一篇新闻,却与一年前的战略整合计划南辕北辙,堪称一场惊天大逆转的“港湾战争”。
且看2008年11月20日的《ZH日报》报载:“昨日,港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鉴定会顺利召开,省市相关机构领导和专家,以及市港务管理局、港务集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当时的计划方案是以港务集团为主体,统一整合开发区及县属港口资源。谁料想半年后却发生戏剧性、颠覆性逆转——港务集团被整合了。
先让我们把时光回流到2008年初。
作为市属国有独资企业,港务集团主要以港口码头为依托进行投资运营。由于种种原因,港务集团多年来一直管控乏力、业绩徘徊,更重要地是战略发展方向不明。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港务集团进行资源战略整合迫在眉捷。
在此背景下,港务集团与某知名咨询公司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项目组随后正式入场。
一、企业关键制约因素
港务集团初创于1990年,注册资本金6000万元人民币;下属企业共有6家,主要是与港商合资的港业股份公司及荃湾联合开发总公司(投资双方均并列第一大股东)。
港口由荃湾、碧甲和东马等三个港区构成,港务集团负责主导港区荃湾的投资开发。该港口位于珠江三角洲,为国家一类口岸,腹地发展空间大,集疏运网路发达,是京九铁路最便利的出海口岸。
值得注意的是,得天独厚的港口发展并不尽人意,2007年吞吐量仅为2323万吨,其中85%为石化产品(以业主码头为主)。负责荃湾港区开发经营的港务集团也是有心无力,投资开发与运营管理顾此失彼,近年来货物吞吐量徘徊在500万吨上下,而集装箱吞吐量甚至出现下降趋势。
经过系统调研,咨询公司将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纳为以下方面:
1.体制制约。港务集团是全资国有企业,不具备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决策受政府制约很大,资产重组、重大投资均由市政府“拍板”、“包办”。
2.机制制约。国资委对经营班子的考核注重短期效益,没有充分考虑港口行业的特性;国有企业创新难、决策慢且效率低,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3.资源制约。港务集团实际掌控的岸线资源极为有限,港口土地基本未能确权,且相应资金极度匮乏;人才资源短缺,薪酬待遇明显缺乏吸引力。
4.政策制约。由于一直未确认港务集团对筌湾港区的独家开发权,导致对外招商引资工作陷入被动;掌握大量土地资源的筌湾开发公司为中外合资企业,难以享受政策优惠支持。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区域及部门利益驱动,港口投资开发已呈四分五裂、内耗竞争的格局。
首先,港务集团控制着荃湾港区的岸线资源和岛屿,拥有的61万平米土地中,已办理土地使用权的只有7万多平米(基本用于抵押贷款)。荃湾港区大部分土地在合资的港业股份手中,港务集团所掌握的资源实际上不足10%。
同时,致力于建成上下游一体化世界级化工园区的开发区,2000年设立了石化集团,承担工业区总体规划、招商引资、园区管理,并组织参与公用基础工程建设;随后又成立投资公司,主营石化及港口码头投资。2008年夏,石化集团抢先办理了部分海域使用证,并计划与中海油共同投资130亿元进行综合开发。
<p class=“left”>另外,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县政府,也开始加大招商力度、推进岸线开发经营。
二、港口成功关键因素
改革开发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进出口货物吞吐量不断攀升,以及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港口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当时全国港口吞吐能力每年缺口达5亿吨,23个主枢纽港口的综合能力利用率均在120%左右,明显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交通部“十一五”规划的要点是:积极促进沿海港口发展,新增吞吐量80%,要求2010年沿海港口通过能力达50亿吨、集装箱码头能力达1亿标箱;到2020年,全国沿海港口货物/进出口货物吞吐量将翻一番。
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港口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已成普遍规律:
1.地方政府主导。将“以港兴市”提高到战略高度,并将临港工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成立相关协调机构,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地方政府紧紧抓住港口规划开发的主导权,全方位招商引资,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
2.区域资源整合。近年来,海口、北部湾、厦门港等区域资源大整合,实现资本、人事和业务的全面重组,消除了内耗和无序竞争,迅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3.公用码头为主、业主码头为辅。港口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海运、装卸/储运、代理和临港加工业等诸方面均起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并间接促进城市综合环境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业主码头的岸线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经营封闭、产业链条短,难以发挥码头的联动作用。
4.开发与运营适当分离。港口规划开发的社会公共性突出,而码头运营管理的商业化显著,二者分离渐成趋势,在新兴港口城市尤其明显。如在深圳的盐田港,港区开发由国有独资的港务集团统一承担,码头的投资运营则完全商业化。
对港务集团而言,随着资本密集度、技术密集度和高加工度的不断提高,重化工业将成为该市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该市物流体系发达,并具有向“铁海联运”方向发展的独特优势。京九铁路与广梅汕铁路在此交汇,惠澳铁路与京九、广梅汕铁路接轨;惠澳铁路二期工程(进港线)正在筹建中,将使该港真正具备铁海联运的货物集输运能力。厦深铁路建成通车后,更是将融入从香港、深圳到厦门的3小时沿海经济圈。
从我国的港口吞吐总量来看,其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该港口货物吞吐量却明显拖了后腿。2006年,该市外贸增速仅为11.6%,低于区域内其它各城市;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为33.3%,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该市外贸进出口量持续增长,其中“三资”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0%左右,商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另外,大型投资项目纷纷落户,石化项目下游产品产生大量的固体货物,其中适箱货物占有相当比例,物流量明显增加。
据发达港口城市统计,港口及相关产业对城市经济GDP的贡献率高达20%~30%;港口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值为1:9,即港口每产生1元的直接效益、当地社会将产生9元的间接效益。国际经验表明,没有哪个港口城市是依靠业主码头而兴盛繁荣的。
以商业码头为龙头、临港工业为支柱,才是“以港兴市”的关键。有鉴于此,近年来该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从“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全面转型。
三、港务集团的战略整合方案
(一)所在港口的战略定位探讨
港口与港务集团的定位,既有关联又有区别。
港口不同于一般企业,我们从产业边界、竞争地位及区域范围等3个维度进行分析,归纳出其战略定位:具有一定区域竞争优势的综合性港口。
在港口的区域定位上要“跳出本市看港口”,它不仅是粤东的,也是珠江三角洲的;甚至要“跳出珠三角看港口”,它是整个华南地区的,也是京九铁路沿线的。
在竞争地位上,港口竞争优势来自自身的资源储备、发展空间和周边物流体系;应积极承接深圳、广州的港口转移,发展散杂货并兼顾集装箱业务。
在产业边界上,应发展成为兼顾客运和货运,集装箱和散杂货业务同步发展,以通用码头为主、业主码头为辅,并包含旅游码头在内的综合性港口。
我们知道,从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顺序划分,港口业由如下环节构成:港口规划、投资、开发、运营、航运及仓储配套服务;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其经营特征,指导思想、扩张模式和投融资方式等均有不同。
运用波士顿矩阵对港口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四大板块之中,港口开发带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周期长,行业吸引力高,是港务集团的竞争优势所在;港口/码头运营投入大、风险低,赢利相对稳定;航运服务带有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较大;而仓储配套的起点低,竞争最为激烈。
(二)港务集团的战略定位分析
必须指出的是,港务集团之龙头作用正是港口竞争优势之前提。对于港务集团的定位,我们要从产业边界、商业形态、竞争地位及地理范围等4个维度进行分析。
由此,我们提出港务集团的战略定位是“区域主导性的港口开发商”。
第一,产业边界定位为港口。港务集团战略重心应以港口开发为主,码头运营、物流服务仅起辅助作用,可适当参与,但不占主导地位,也不直接经营;不进入航运服务领域。
第二,竞争地位定位为主导性的。区域性主导实际上就是控制,旨在彻底消除目前港区的无序竞争,系统整合岸线资源。当然将港务集团定位为主导的港口开发商,首先要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并授予其独家发展权。
第三,商业形态定位为开发商,而非投资商、运营商。港务集团要控制稀缺资源,保证资金投入多元化、开放式,其关键还在于是否掌握主动权。
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港口开发权决不能放开竞争。对港务集团而言,实施战略转型、主导资源整合是当务之急。
(三)港务集团的战略转型方案
1.港口资源统一整合
以港务集团为主导彻底整合三方资源,组建以市政府控股、开发区和县政府参股的港务集团,将相关港口资源全部重组注入,并获得市政府的港区独家开发权。
重组后的港务集团不引入外资、不谋求上市,保持国有资产属性,以利于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
2.资产重组战略转型
在现有股权结构下,港方投资者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经营港业股份,应争取将港务集团所持港业公司、荃湾公司的股份,与港方所持相应股份进行置换。港方得到产业链前端的控制权后,自然将码头经营提升到战略高度,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业务随之将迈上新台阶。
荃湾公司拥有港区近400万平米(占64%)的土地资源,这是新港务集团开发港区的必备资源。该公司现为中外合资企业,政府给予港口开发的土地优惠等政策无法落实实施;还原为全资国有企业后,当地政府可将其相应资产直接注入港务集团。
3.商业模式相应转变
港务集团紧紧抓住港口开放的主导权、控制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同时通过项目策划实现招商引资,自身尽量不直接从事商业性投资,并从码头建设、运营和配套服务等产业链逐步淡出。
同时,考核体制由注重企业短期回报,改变为注重引导港口长期开发建设,如:港口开发和招商引资进度、港口排名地位(全省/全国)、港口吞吐量及增长幅度和港口经济对当地GDP贡献率等。而且,企业投资经营的利润不再上缴,留作长期发展资金。
2008年11月19日,港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鉴定会”在风景如画的高尔夫酒店隆重召开。
咨询公司的方案汇报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市领导强调、港务集团是政府利用港口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发展港口的重要砝码。为便于政府与港口合作企业的谈判、政府资源运作及牢牢把握主动权,政府要支持港务集团的发展壮大,给予港务集团更多的港口资源。
会后,本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的港务集团,却在战略转型、资产重组这一关键问题上犹豫不决了;与咨询公司的后期合作迟迟没有启动,反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与国资委就薪酬考核问题讨价还价方面去了。
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一定是当时参会的开发区管委会领导(恰好是港务集团前负责人)深受刺激,策划、说服了市政府相关领导,竟然将港务集团一举划归到开发区。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略竞争,瞬息万变;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港务集团被开发区“吞并”后不久,又发生了令人意外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