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峰大人真是人退心不退。虽然被排挤闲居16年,寡居家乡,仍然不忘管闲事。这一次,他要管的是全国人民都关注的科举考试。他深知他的处境和职位,他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来维护他心目中的…法律。
在海南琼山和海口的海公祠,都有这样一块《与吕调阳书》的碑刻。
这是一封信,一封写给当时主考官吕调阳的信。信不长,我这里引用一下:“今年春公当会试天下,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想太岳亦以公道自守,必不以私干公道也”。信很短,却很著名,著名的是不仅仅是海瑞写了这一封要求大学士吕调阳注意考试纪律的信,而是著名在他的信直接指向一个主题:你应该主持公道,择优选士,不要徇私舞弊讨好太岳(张居正)。海瑞最直接的理由是,我们的首辅张居正大人,绝对是公道的,你不能给他…抹黑!
话分两头说。先说海瑞的胆子。这个是他写这封信的基础。大家津津乐道的骂嘉靖皇帝的事情就不说了,那是他的经典代表作。想想看,一个准备了棺材,连皇帝都要骂的人,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他做淳安县长的时候,已经45岁了。这个淳安虽然地僻,但处三省孔道,来来往往要接待的人却很多,也就是说它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人情往来并不少。海县长于是很头痛。但他不怕任何人,一心要将不好的风气扭转。有次总督胡宗宪的公子经过淳安,这小子派头十足,随行人员多,接待要求又高,依淳安的接待能力远远达不到胡大公子的标准,于是,他对县政府招待所的款待百般挑剔,并且打骂工作人员,海县长很愤怒,命令警察局把这小子抓起来,还没收了胡公子携带的大量现钞,并把人拘送到胡宗宪的总督衙门。当然,海瑞有他自己的智慧,他在呈报总督的公文内称:这小子胡作非为,竟然假冒您的儿子,我认为总督大人清正廉洁,不可能有这样不守法律的儿子,而且,这么多的财物也非常可疑,财物我没收,人抓来您处置!
海瑞买两斤肉为老母亲祝寿的事,我听到过两个版本:一个是明史里说的,有次胡宗宪好像在说新闻似地和别人说,嗨,你们听说了没有,海瑞替他妈妈做寿,大摆宴席,居然买了两斤猪肉呢!另一个是民间传说,一屠夫有天高兴地和同伴炫耀,你们知道不?海县长妈妈过生日,他今天在我的肉摊上买了两斤猪肉呢?海瑞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因为他的坚持,因为他自身的清正,所以,有许多事就在他的任内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
以海瑞的正直和强势,他给主考官写这样一封告诫信,似乎没有什么稀奇,前面已经有所述了,但他目标针对的是张居正,当时红透了天甚至比万历皇帝还厉害的张居正。
张居正红到什么程度?举几件小事说一下。
说是张偶感风寒,皇帝都要亲手调制椒汤面给张先生食用。凡是弹劾张的官员,下场都会很惨。后来到了什么局面:凡是张所不满的人,已经用不着张自己出面处理了,自然有其他官员打击报复,有的还会在流放地莫名其妙的死去,讨好张居正到这种程度。朝廷纪检委110位监察厅长(御史)和52位机要秘书(给事中),都是张系统中的人,他们从来只监察对张不利的人。最后,连万历皇帝也只好这样认为了:你们谁对张居正不满意,就是对我皇帝的居心叵测,对我皇帝不怀好意,你们还想做好官过好日子?
张父死了,按道理要三年“丁忧”,但万历离不开张,不批准。他回籍葬父的排场是:坐32抬大轿,这个是顶级豪华大轿,里面都有卧室及会客厅,还有两服务小姐在里面伺候。行经各地,地方官一律到码头车站迎接,甚至当地的藩王也要出府迎送。张去世前的九天,万历还加封他太师衔,两百年明朝历史中,从来没有人在生前得到过如此的荣誉。
这样一位权倾天下,连皇帝也要让他十二分的张居正,海瑞竟敢公开写信,警告主考官不要行私。而且,他明明知道,主考官吕调阳和张居正是铁杆子兄弟。这是什么样的胆子?
海瑞才不管这些呢!虽然被迫退休在家,他也要管,因为现实逼得他不得不管。这个现实是,当时的科举风气非常不好。海瑞这封信,还是有效果的,吕大学士毕竟也是个比较正直的人,结果是,张的儿子当年没考上。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张一定会找海瑞的把柄(即使张不找,手下人也会找),可是终究找不出,海瑞可是国家的典型啊,老百姓心中的强大偶像啊,在这样的国家里,你还能找得出第二个像海瑞这样正直的人吗?张大人们于是也只好叹息而罢。
然而,清正局势并不是海青天一人能够扭转。科举作弊甚至越演越烈。张居正有六个儿子,他对前三个儿子寄予很大的科举希望,当然,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三年一次,全国又是人才济济,你想考得状元,绝对不是容易的事,可奇怪的是,万历五年,张家老大老二老三一起参加考试,老三乡试没过关,老大老二进京会试,老二中了二甲一名,由皇帝拔为一甲二名,也就是榜眼,超级提拔,举国哗然。万历八年,张家老大老三再考,结果是,老三状元及第,老大也中进士,一门两中,举国再次哗然。功名如囊中探物,张的儿子们固然都有才,可是—老百姓们只能无言。
海瑞这样的廉吏,张居正一定不喜欢,并不是说张一直不喜欢,而是张在登临权力顶峰的时候,忘乎所以了,目空一切了,喜谀了,爱听颂歌了,自然不会喜欢把小事当大事、斤斤计较的“弄不灵清”的海瑞了。然而,老百姓喜欢他,千岛湖龙山岛上的海瑞祠,我去过不下五次了,每次我都会在“去思碑”前伫立,那是1562年,海瑞离开淳安时老百姓自发立的。
多少年来,像海瑞这样的人太少了,敢写这样信的人太少了,少到绝无仅有,只是榜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