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大喝一声,徒弟于是顿悟。但也有很多没有立马顿悟的。
《景德传灯录》卷七《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有如下有趣文字:(智常)师入园取菜次。师画圆相,围却一株,语众云:“辄不得动著这个!”众不敢动。少顷,师复来,见菜犹在,便以棒趁众僧,云:“这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的!”
智常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收菜事件来达到他教育的目的,可是并没有如期。估计众僧们是被他的表相一时蒙住了。先是他一本正经地在一棵菜下面画了一个圆圈,并且很认真地对他们讲:这个动不来的。想想也是啊,收菜就收菜呗,师傅为什么独独要求留一棵呢,那一定是有道理,说不定就是像袁隆平搞研究用的,要留下制种的呢,没必要去动,虽然大家感觉到,师傅圈的那一棵菜和别的菜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不一样,但还是不敢多想,总之,师傅是很权威的,师傅的话不会错的。如果不听师傅的话,后果很严重,轻则会被批评教育,重则还会逐出师门。你看,那个唐僧,他就不听劝告,跑出悟空划的圈子,结果怎么样?不是被白骨精弄去了吗?
一地的菜都收完了,仅仅留下他圈定的那一棵,这棵菜不是什么菜王啊,也不是用来制种啊,我这只不过是一道题呢。难怪智常要发火,要打人,这一帮混蛋,没一个有脑子的。他本来的如意算盘是,肯定会有人醒悟,肯定会有人把他圈的这棵菜割掉,肯定会有人割掉后和他据理力争:你留这棵菜什么意思?既不可以制种,还妨碍我们种下一轮的菜,您不会是和我们开玩笑吧,您不会是老糊涂了吧。可是—
题点破了,也不稀奇了,噢,师傅原来是要我们冲破牢笼、解放思想呢。和尚们于是恍然大悟,我也恍然大悟。当然,这不能算真正的悟,真正的悟是不需要人家提醒的。
有形菜的和无形的菜,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转换呢。在众僧们的修禅还没有达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他们一定不会觉悟的。这是真正的内因,纵然他们这次经过棒喝觉悟了,下次智常再出题的时候,他们还是不会识别。高明的师傅一定会在无意中出一个非常好的题等你来顿悟。
割掉有形的菜很简单,一刀下去就是了。可要从无形的菜窥见有形的理,难度就大了。
我们常说的“良知”也是无形的。可我们的社会常常需要有形的“良知”。
笛卡尔曾经这样解释过“良知”:良知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公平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良知,就连那些在别的任何事情上最难满意的人,也不会希求获得比现有的更多的良知。我再通俗地啰嗦一句就是,一个人再贫困,他也不会要求别人给他良知,他缺任何东西,但他就是不缺良知。
王阳明的一个弟子这样给别人讲良知的故事。说是有年夏天,王弟子有天半夜里抓到一个小偷,不愧是道德模范,他于是就给小偷讲起了“良知”的道理。那小偷揶揄他道:请问先生,我的良知在哪里呢?王弟子就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一一照办。接下来,王弟子说:请脱掉你的裤子。这下,小偷很犹豫:这个恐怕不行吧,脱掉裤子我不是**了吗?难为情的。王弟子这时就对小偷说:这个就是你的良知。
我相信,那小偷回去以后一定会有所触动的,因为他无形的内存良知被王弟子给激活了,原来,他也是有良知的,只是他不知道罢了。
这样说来,我们应该大大地把良知的表现形式挖掘出来,而且要尽最大的努力。因为无形的良知其实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
每当灾难来临时,人们就会表现出最好和最大的良知。就形式来说,有能力的捐钱捐物,有大大能力的人可以捐大大的钱多多的物,能力小的人可以捐小钱小物,一点能力都没有的人,一点钱物也不用捐,只要他或她对事件对受灾难的人们表现出悲悯和同情,这都是良知。所以,我对那些捐了很多钱物,但有些钱物还没有到位的个人和单位,都表示崇高的敬意,凭什么说他们“诈捐”、“伪捐”呢,捐了总是好的,没有必要议论来议论去。
有良知的人常常指责别人无良知,无良知的人(如前所述,人不可能一点良知也没有的)也常常要反驳有良知人的无良知。所以,尽管是无形的良知,一般人还是当做有形看的。
智常的大棒,打的是众僧们不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思考、工作和生活;王弟子要小偷脱裤子,是在激启人们的良知和文明。从有形的菜,到无形的良知,担负着教育和道德楷模的智常和王弟子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