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说过一句很让人费解却意味深长的话: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
按我的理解,这句话里应该有如下两层意思。
第一,做事要有目的性。你要弄清楚干吗去登山,是想去发烧一下吗?人家都在时髦地登山,我也要去,否则就赶不上时尚了。是想去征服山吗?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到了半途就废了,还是立下雄心壮志,此生一定要完成这件大事。当然,你还可能有别的什么目的。
第二,达到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努力的程度和付出,大部分时候是成正比的。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攀登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支撑,那么,就随时可能在攀登途中折返。因为你会坚持不下去,这种坚持不下去的感觉就像我们在长跑中,似乎已经到了极限,腿有千斤重,气更急急喘,没有相当的意念,肯定会倒下,任何人都会倒下。
1761年,在广东做官的彭端淑押运粮船。船行南海途中,不幸失足落水,虽被人救起,却突悟官场险恶。于是,这位四川眉中才子就辞官归蜀,隐于成都,做了二十年的锦江书院院长。教书育人,颇得其乐。有一天,他用一个我们家喻户晓的立志故事教育他的侄儿:我们四川有两个和尚,一贫一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朝圣。富和尚问,你凭什么能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不相信,他说,我好几年前就想雇船去了,可就是去不了,你不可能到达的。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他已经到南海朝圣过了。富和尚感到很惭愧。彭院长和侄儿说这个故事,用意很简单,读书也要学习穷和尚,只要有目标,只要立下志,不可能的就会变成可能的。
从理论上说,富和尚去朝圣,就如同立下志向要去登山。也许在他的心目中,南海是一定要去一下,否则,我做这个和尚一点也没有成就感,但是,他把山想得太高了,他又把登山想得太难了,我什么都没有准备,茫茫大海,没有船只,怎么可以到达?所以,富和尚虽然有朝圣的目标,但是,他的目标一定没有穷和尚坚定。而穷和尚没有富和尚想得那么复杂,反正是做和尚,一瓶一钵足够,难道一定要雇船?不可以搭船?搭船和化缘又有什么区别呢?难道一定要坐船才可以到达?从陆路上行走不也是可以到达吗?穷和尚已经完全想好这一切,也就是朝着目标而需要付出的努力,他只要一瓶一钵都可以做到。终于,内心坚定而充实的他到达了南海,这就如同他登上山一样,他心目中的山就在南海,他是一定要到达的。
如果从登山的角度考虑问题,设备一定需要很专业,否则就是拿生命开玩笑,然而,全副武装的登山者却有许多上不了山顶,反而是那些设备非常简陋的向导每次都能登上山,为什么呢?道理也很简单,体力,方法,意志,缺哪一样都不行,但是,关键的关键,仍然是意志。意志足够强大,一瓶一钵也能到达南海的。
对穷和尚来说,为什么要去南海?因为南海在那里,南海就在他心中。
对我们芸芸众生来说,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因为这些事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