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健康(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908 字 5个月前

今天,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近年进行的两次“百姓关心的十大生活话题”排行榜调查对此做出回答。两次排行榜虽多有变化,而“医疗体制改革”排名榜首却是唯一不变的,而且关注率在4年内由47.9%上升至87%。今年,全面启动的医改自然更为百姓所关注。据报载,在一些医改试点城市,医改正式启动的消息刚一传出,不少人便争搭“末班车”,盲目就医买药。一位中年男子,臀部长个脂肪瘤,10年了都没想做手术,而最近竟痛下决心,上了手术台。为什么?就因为听说就要“医改”了。

由此,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先生,身强体键,小伙子一样的身板。早知道身上有个不大不小不碍事的良性肿瘤,闻听某地一家医院推出一种新型疗法,说效果挺好,就想趁退休前去去“病”。没想到好好的上了手术台,却从此和这个世界说了“再见”。医疗官司的结果说属于正常的“万分之几”。

这虽是万中有一的事儿,但盲目就医买药的危害是肯定的。囤储太多药,吃不完会过期,何况“是药三分毒”?盲目要求做手术,更是对自己不负责,因为手术毕竟有创伤,又难免意外。再说,人的身体健康和居室卫生一样是个动态过程。想把身上的“病”趁医改之前打扫干净然后静享健康,就好比打扫一次房间想一劳永逸保持室内卫生一样,想法好是好,就是有点天真了。岂止天真?盲目就医买药,说不定还会给自己“没病找病”!

关注医改,人之常情。因为关注医改根本的心理动因是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天经地义。因为健康是人生至宝,是人生最宝贵的一个背囊。笔者的陋室就有自书条幅:“平安真富贵,健康大文章。”

问题是我们该怎样为自己“存储”健康。

在心理学上,有个“心理暗示”的说法。

一位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拿起一个玻璃瓶对学生说:“瓶子里是有异味的气体,现在要测这种气体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打开瓶盖后,谁闻到这种异味,请举手。”教授打开瓶盖,自己很快露出闻到异味的表情,随即看表计时,15秒后,前排同学举起了手,1分钟后,四分之三同学举起了手……然而玻璃瓶里事实上只是普通的空气,其余什么也没有。这就是心理学关于心理暗示的一个典型实验。

心理暗示就好像给人贴上了一个标签,人常常会如标签所标明的那样的发展。有人把这叫做“标签效应”。就身体健康说,消极的标签效应常常让人“没病找病”。我的心理咨询中就常常遇到这样的个案。还有一些老年朋友,也是因为退休后不断地跑医院把自己“跑”成了一个“病人”。

消极的标签效应究竟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国外有过一个以死刑犯为被试的特殊抽血实验。研究者对志愿的被试说明,实验是为了证实抽血多长时间一个人的生命就结束了。被试躺在实验室内间的**,把胳膊伸到用一层单向玻璃隔开的外间,外面医生做好了一切抽血的准备之后,开始了计时抽血。研究者观察到,随时间的推移,被试身上的生命之光慢慢地暗淡下去,最终结束了生命。然而,所谓“抽血实验”一切都是模拟的!看,消极的标签效应竟然如此厉害!

如果把关注健康变成盲目就医买药,就无异于给自己贴了一个消极的标签,这是何苦?所以,笔者以为,真正的关注健康,是首先给自己贴一个积极的标签,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心态。

有两位年届70的老太太,对于未来也因为不同的心态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然而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是怎么个想法。于是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更高期望,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里她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她还以95岁的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

这是积极的心态赐予老人的健康。

前不久,笔者随友人登峨嵋。一路冰天雪地,一路浓云迷雾,都是一路好景色。待到登上“金顶”,阳光灿烂,豁然开朗,更是美不胜收。一行诸多好友,男女老少,累也受了,汗也出了,腿也疼了,却见个个更加神爽体健。

这是走进大自然寻觅到的健康。

我们走向健康之路很多,讲究科学的生活方式,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等等,都是为自己的健康真正的“投保”。如此看来,关注健康,“投保”健康,当是重在日常的保健,重在增强保健意识,增进保健知识,提高保健能力了。

对此如果我们有了共识,就会发现,你已经开始在心灵上为自己存储健康。

2002年2月